近段時間,事關中國殲-35一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從最初展示殲-15的過程中,殲-35直接搶占C位,再到近日沈飛展示殲-15T戰斗機的機庫,并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航工業副總工程師、新型艦載機總師孫聰。
其中總師提到一個新的概念,未來我們會像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斗機。
實現戰機快速更新換代。
此前也許是二十年進行一次更新換代,未來可能五年就要進行更新換代。
此言一出,可是在外界引起一片劇烈的反響,估計連大名鼎鼎的美國洛馬,都得甘拜下風。
為何要這樣說?
因為此前我國展示了沈飛在去年完成封頂的27萬平方米新廠房。
這座廠房主要用于制造戰斗機。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總師會說將來我們造飛機會像制造手機一樣簡單。
其實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明確了未來戰機會在技術上進行快速的更新換代。
在二戰結束之后,尤其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左右,戰機一度做到了技術上的快速迭代,大量戰機出現。
比如說美國推出了“百式系列”,幾乎可以做到每年都有一個新型號出現。
代表著戰機的總體設計水平也在快速推進。
【戰機更新迭代,速度有所放緩】
只不過這種情況并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原因就是隨著戰機的技術不斷迭代之后,研發投入的成本越來越大,總體設計與航電系統也越來越復雜。
戰機的研發和制造周期自然會有所延長。
到了四代機的時候,一個型號從概念設計再到列裝部隊,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
到了五代機,基本上從立項到列裝,至少需要20年至25年的時間。
而新興高度綜合化的任務計算機與核心處理器為代表的,新一代綜合航電系統,卻讓戰機的航電、火控系統架構實現快速升級和快速迭代。
只要核心處理器的能力足夠強大,所有接口與通訊協議做到了標準化,就可以對戰機的航電系統不斷進行升級。
這就相當于手機的系統版本更新,為手機增加新功能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可以直接更換部分硬件,提高戰機航電火控系統的技術性能。
這就是所謂像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機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就是如今手機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現代民用電子工業的產物,制造高度精密,產能也比較大。
比如說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以及在卡納塔克、班加羅爾的工廠一年擁有3000萬部蘋果手機的產能。
這就是流水線組裝、步進式制造、自動化生產。
如今我們很有可能要在航空工業領域,也實現自動化生產這一點。
這與所謂的脈動式生產線還是有區別的。
脈動式生產線屬于步進式、節拍式組裝。
我們下一步的計劃就是要搭建流水線,以此來組裝飛機。
通過對物料準備、設備傳送、單個工人組裝動作的精細化安排,讓步進式生產線的效率不斷提高,每一步的組裝時間都會有所縮短。
【沈飛新廠房,占地27萬平方米】
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產能,讓生產戰機像生產手機一樣簡單。
據悉,沈飛的新廠房確實足夠龐大,足以看到中國制造供應鏈之下的“工業巨獸”究竟有多么強大的實力。
雖然目前還沒有公布具體的產量,但是以生產F-35的洛馬公司來說。
生產廠房設立在德克薩斯州沃斯堡,坐標為北緯32.7713,西經97.4482。
占地面積為27.5萬平方米。
初步預計,這座廠房從南側開始備料,然后進行組裝,最終就是總裝。
從單體式廠房的北側移出車間,轉運至廠房北側進行總裝測試以及等待試飛。
這樣一來,沈飛去年封頂的27萬平方米的新廠房,基本上與洛馬位于沃斯堡的F-35生產基地體量,相差不會太大。
甚至可以說這27萬平方米的新廠房或許只是一期工程,后續還會有大量配套建筑沒有完成建造。
按照沈飛的規劃圖,至少有兩座27萬平方米的單體廠房。
還有大量聯排配套廠房等等。
因此,沈飛的新廠房最終的占地面積,已經超乎我們的想象,沃斯堡基地在沈飛的基地面前,壓根就不夠看。
那么占地面積如此之廣的基地,產能可以達到什么地步?
按照洛馬的F-35產能來計算,年產量大約在300架至400架左右。
但是未必可以生產這么多,畢竟美國空軍一年不可能采購400架F-35。
洛馬自然不會開足馬力生產。
再加上F-35屬于全球供應鏈保障模式,會從全球采購物料。
如果其中一個供應鏈出現問題,整條生產線的進度都會被迫放緩。
然而我國自然不存在這一問題,我們的生產線都是自主可控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配套生產的。
【洛馬F35生產線,年產400架】
目前沈飛的生產任務也比較重,除了負責殲-16生產之外,還負責殲-16D。
同時還負責生產殲-15T、殲-15D以及殲-15TD,至少需要準備可以滿足四艘航母所使用的戰斗機。
真正的重頭戲自然是殲-35與殲-35A。
因為我國今年可能會迎來第二艘國產航母正式服役,自然對殲-35是寄予厚望的。
同時,中國空軍部隊也需要殲-35的加入來擴充機隊規模。
海軍需要將其作為新一代艦載機進行使用。
再加上我們還有外貿訂單,如此繁重的生產任務,自然需要一個巨大的廠房才能滿足。
這樣一來,保守估計,廠房建設完畢之后,年產量或能達到100架左右。
注意,這是保守估計,不是最終的答案。
畢竟,以我國制造業的實力,以及現代化生產技術,沒準會更快。
值得關注的是,沈飛除了負責生產殲-35之外,還負責生產C-909與C-919兩款機型。
在2030年之后,C919的交付數量估計會達到一年兩百架。
這樣一來,如今的沈飛,更像是處于產能爆發的前夜,未來可以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如今是很難想象的。
但是僅憑我們所擁有的供應鏈,以及廠房的規模,足以讓洛馬甘拜下風。
別忘了,F-35能否順利生產,與能否進口到足夠的中國稀土,可是息息相關。
面對這種情況,相信我們這代人,有生之年一定可以看到我國航空工業走向世界之巔,讓我們當年揚言要趕超F-35生產線和波音總裝線的豪言壯語,成為這個時代的現實。
面對這種情況,洛馬也許再也不敢自詡“天下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