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和認知高地,必須要占領!印度已經要把加勒萬沖突拍成了電影《加勒萬之戰》。仔細想想,這件事情非常可怕!
當薩爾曼?汗在社交媒體曬出低氧健身房訓練照時,全球網友都在圍觀這場“現實版戰狼”的誕生——只不過主角換成了印度士兵,劇情變成了200人吊打1200人的“史詩級反殺”。
這種“精神勝利法”式的敘事,讓我想起當年墨西哥農民軍首領潘喬?維拉,為了扭轉輿論劣勢,直接讓攝影師跟著部隊“擺拍”戰斗場面,把自己包裝成民族英雄。
印度顯然學到了精髓,不僅要拍,還要政府出錢拍,把電影變成“國家敘事”的工具。
最絕的是,印度電影的海外傳播能力堪稱“輿論推土機”。2023年寶萊塢電影海外票房狂攬5億美元,《RRR》在日本單槍匹馬卷走1000萬美元,連中東市場都被寶萊塢和好萊塢平分秋色。
想想看,當《加勒萬之戰》在迪拜、多倫多、悉尼的影院上映時,那些不懂中文的觀眾,很可能會把電影里的“印度士兵以一當十”當成歷史真相。
這就好比日本二戰后拍《永遠的零》,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成功讓新一代日本人淡忘侵略歷史。印度現在玩的,就是同一套“記憶篡改術”。
反觀咱們這邊,國際傳播的“火力”明顯弱了不止一個量級。中國媒體在海外的覆蓋范圍,跟CNN、BBC根本沒法比。
人家BBC在全球150個國家有調頻廣播,咱們的國際廣播電臺才51家整頻率電臺。
尷尬的是,當印度電影在海外瘋狂圈粉時,咱們的官方報道還在小心翼翼地用“外國軍隊”指代印度,生怕激化矛盾。
結果呢?印度媒體倒打一耙,說咱們公布的沖突視頻是“精心制作”的,甚至造謠中國審訊俘虜違反國際法。這種“惡人先告狀”的套路,簡直把輿論戰玩成了“文字游戲”。
讓人頭大的是,印度電影的“洗腦效果”已經開始顯現。看看社交媒體上那些印度網友的評論:“100%會為我們的勇敢士兵哭泣”“這不僅是電影,更是對無與倫比勇氣的致敬”。
這種情緒渲染,比任何宣傳片都厲害。當年美國在俄烏沖突前,通過西方媒體密集報道“俄羅斯入侵威脅”,成功把輿論導向戰爭。
印度現在如法炮制,用電影把加勒萬沖突包裝成“印度保衛領土”的正義之戰,潛移默化地影響全球觀眾的認知。
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印度電影的敘事策略正在模糊歷史真相。他們刻意淡化沖突起因,只突出“印度士兵英勇抗敵”,就像日本電影把侵華戰爭拍成“被迫自衛”一樣。
當《加勒萬之戰》在海外上映時,那些沒看過中國官方聲明的觀眾,很可能會把電影里的“中國軍隊主動挑釁”當成事實。
這種“信息壟斷”,比戰場上的槍炮更可怕。畢竟,當大部分人只能通過印度電影了解加勒萬沖突時,歷史的真相也就變得模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