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這個不平凡的夏天,兩位備受矚目的老人相繼離開了我們。
6月25日,在香港養和醫院,親友們陪伴在側,蔡瀾平靜地走完了他83年的人生旅程。
他這一生瀟灑自在,遵從自己的意愿,離世后不設任何儀式,遺體也迅速火化 ,連離開都帶著他一貫的灑脫。
僅僅半個多月后,7月9日,天津的楊少華老先生在午休時安詳離世,享年94歲。
但他生前最后一段時間的經歷,卻和蔡瀾形成了令人唏噓的鮮明對比。
7月的天津,酷熱難耐,氣溫早早地就突破了40度,這樣的高溫天氣,別說是一位94歲的老人,就算是年輕人都有些受不了。
可就在這樣的天氣里,楊少華被兒子推著輪椅,出現在一家飯店的開業剪彩活動現場,從當時的視頻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他整個人身形十分消瘦,眼神也有些渙散。
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努力配合著鏡頭,擠出一絲笑容,那笑容里的疲憊和無奈,讓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心疼。
本以為剪彩儀式結束后,老人能休息一下,可沒想到,他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又被要求拍攝帶貨視頻。
鏡頭前,楊少華機械地咬著淀粉腸,每一個動作都透露著深深的疲憊,這哪里像是在享受美食,分明是在完成一項艱難的任務。
而這樣高強度的商業活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已經成了一種常態。
據統計,他兒子運營的“楊爺爺的快樂生活”賬號,在過去一年更新了近200條帶貨視頻,一個月內直播次數多達25場。
很難想象,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楊少華承受著怎樣的身體和精神壓力,他就像一臺被過度使用的機器,不停地運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楊少華的一生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草根逆襲奮斗史,13歲的他,還是西單鞋廠的一名小學徒,那時候,每天在鞋廠辛苦勞作,生活平淡又枯燥。
可命運的轉折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鞋廠旁邊的啟明茶社,時常傳出陣陣歡聲笑語,那是相聲的魅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楊少華。
從那一刻起,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曲藝之路,從此與相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早期,楊少華給馬三立、馬季等相聲界的大師們捧哏。
雖然他一直默默在背后,被大家稱為“超級綠葉”,但始終沒能大紅大紫。
后來,他甚至被下放到工廠勞動,生活陷入了困境。
可即便在那樣艱難的歲月里,他對相聲的熱愛也從未消退。
他四處奔波,在劇場、車站、碼頭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演出的身影。
為了心中的熱愛,他咬牙堅持著,從未放棄。
50歲那年,他來到侯寶林大師家中,潛心學藝,那時候的他,沒有被年齡限制住腳步,一心只為提升自己的技藝。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60多歲的時候,他憑借自創的“蔫哏”表演手法,在相聲界聲名鵲起。
但誰能想到,事業上如此成功的他,晚年生活卻如此凄涼。
楊少華一生育有四個兒子,他把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資源,毫無保留地都傾注在了子女身上。
為了給兒子們購置房產,他不惜賣掉自己的房子。
小兒子癡迷明代青花瓷,資金不足時,他不僅賣房支持,還四處借款80萬。
在他心里,子女就是他的一切,他愿意為他們付出所有。
他曾在采訪中透露,自己所有的演出收入都由兒子掌管,兒子覺得他會亂花錢。
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毫無保留的付出,換來的卻是晚年被過度消費的結局。
當他談及晚年想尋找伴侶時,兒子們卻以財產分配為由,堅決反對。
網友們紛紛指責他的兒子們,說他們把父親當成了賺錢的工具,榨干了老人最后的價值。
看著楊少華被迫營業時那痛苦的表情,大家都感到十分痛心。
從楊少華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社會上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很多老人因為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可最終卻陷入了被動的局面,楊少華只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再看看蔡瀾,他的人生和晚年生活,和楊少華完全是兩個極端,蔡瀾16歲前往日本學習電影,22歲定居香港。
他從邵氏電影公司的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靠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成為了一名電影監制。
他參與制作的《快餐車》《龍兄虎弟》等影片,都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蔡瀾可不止會拍電影,他在好多領域都混得風生水起,他是大家公認的美食行家。
出版的作品超過200部,創立的幾個商業品牌都做得有聲有色,
蔡瀾和妻子選擇了丁克,這個決定源于他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他看來,養育子女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他更希望把這些寶貴的資源,用來探索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事實也證明,他確實做到了,蔡瀾的晚年生活,充滿了自由和愜意。
他住在維多利亞港的公寓里,每天的作息完全由自己決定,不受其他人管束。
他把生活過成了一首詩,以美食、閱讀、會友為樂。
他還經常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美食推薦。
讓粉絲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
對于財產,他秉持著“死前花完”的理念,沒有被物質所束縛。
面對衰老和死亡,他表現得十分坦然,早早地就安排好了身后事。
當被問到是否后悔丁克的選擇時,他堅定地說從未后悔,因為他避免了因子女帶來的生活束縛和情感牽掛。
蔡瀾的生活方式,證明了幸福并不是只有兒孫繞膝這一種模式,沒有子女的牽絆。
反而可以更純粹地享受生活,他對人生的通透態度,讓大家十分羨慕。
楊少華和蔡瀾截然不同的人生,讓我們看到了快樂等死有多明智。
在傳統觀念里,子女一直被當作養老的依靠,很多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子女,滿心期待著晚年能得到子女的照顧和回報。
可現實卻很殘酷,這種模式并不總是能帶來理想的結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越來越小,子女們面臨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贍養老人對他們來說,成了一項沉重的負擔。
而像蔡瀾這樣選擇丁克的人群,雖然擺脫了傳統家庭責任的束縛,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具備獨立生活和自我養老的能力。
他們要在年輕時努力打拼,積累足夠的財富,還要有強大的內心,來面對晚年可能出現的孤獨,這兩種生活方式,各有各的利弊,沒有絕對的對錯。
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子女們應該明白,父母不是自己的附屬品,更不是賺錢的工具,他們需要的是真正的尊重和關愛。
老人們自己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提前規劃好自己的晚年生活,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方向,無論是選擇傳統的家庭模式,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還是追求自由的生活,像蔡瀾一樣無拘無束地探索世界,都沒有錯。
但我們要清楚,每一種選擇都伴隨著相應的責任和代價。
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確保這種選擇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尊嚴。
來源:新民晚報|太突然!蔡瀾去世,生前這番話說得太通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