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房子坍塌后,
我們住在哪?
災后重建,不是磚石的堆砌,不是冰冷的標準化樓房拔地而起,不是功能性空間被機械復制。隔絕了鄰里的溫度,抹去了社區的記憶,這樣的 “重建”,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 “沒有愛”。
01
孔斯蒂圖西翁市重建
▲ 場地鳥瞰
2010年,智利發生了里氏8.8級地震并引發了海嘯,死亡人數超過500人,摧毀了城市80%的建筑物。阿拉維納和他的團隊受聘進行孔斯蒂圖西翁鎮重建的總體規劃,并且必須在100天內完成所有設計工作——從緩解海嘯影響到住房設計,從公共建筑到能源和經濟系統的重啟。這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half of a good house,有人貼切地譯為“半舍”。
▲ 建筑外觀
對于阿拉維納來說,“沒有比回應錯誤的需求更糟糕的事情了”,所以他讓所有的住戶都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他 們詢問公眾:還有什么困擾著你們?這座城市馬上要從頭開始重新規劃,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希望 現在就解決?
公眾的回答是:保護城市免受未來海嘯的侵害固然好,我們真心感激,但下一次海嘯可能要20年后才來。然而,每年我們都會因為雨水而遇到洪水問題。另外,我們處于國家的森林地區中部,我們的公共空間很糟糕,而且太少了。城市的起源、我們的身份,并未真正與倒塌的建筑相連,而是與河流相連,但河流的岸邊卻是私人所有,無法公開進入。
▲ 公共場所——廣場
于是, 建 筑 事 務 所認 為必須 提出第三個方案:針對自然威脅,用自然來解答。如果 在城市和 海之 間, 擁有 一片森林會如何?一 片不抵抗自然能量,而是通過增加摩擦來消散能量的森林。一片可能能夠層壓水流并防止洪水的森林,可以償還公共空間的歷史欠債,并最終提供民主化的河流通道。
▲ 項 目整體 方案
并且,他們 已經在森 林中 規劃了逃生路線,這樣災難來臨時人們便可以迅速離開。此外,采用這一方案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增加了城市的公共空間,阿拉維納和他的團隊在這片區域內規劃了步行道、運動場、游泳館以及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和設施,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孔斯蒂圖西翁是一個擁擠的城市,以前這個城市平均每個居民只有2.2㎡的公共空間,這套方案實施后每個居民將擁有 2.6 ㎡的公共空間面積。
孔斯蒂圖西翁災后可持續重建計劃中包含一個社會住房項目--綠色住房。這些社會住房高兩層,其中一半已經建造得相當完善,剩下的一半交給居民來建。
▲ 重建的房屋結構
房子的一半是完全相同的,但另一半完全獨特。已完成的一半:一層地板是由未完成的混凝土地板組成的,二層覆蓋未完成的膠合板:廚房里只有一個水槽,沒有其他的電器,但房子便宜、實用。所有的家庭不會只有一個簡單的外殼,像混凝土基礎、水管和電力,已經為他們完成了。智利政府支付道路、排水、污水處理、垃圾收集、公共汽車和其他必要的基礎設施,這些都致力于建設一個良好的社區。
▲居民自建
在這里他們提出了“平行建筑”和“多孔房屋”的概念,“平行建筑"是只有一層或者頂層的建筑這可以滿足住房隨時間垂直和水平生長的建筑,而“多孔房屋”則使得擴展功能可以在建筑體量內的空隙中發生。
阿拉維納對民生建筑提出了三點需要權衡的方面:低層、足夠密集并且具有生長的可能性。低層建筑對于消除一些消極的公共空間是必要的,如電梯或者走廊等;高密度建筑對于位置好的土地是必要的;具有生長的可能性對于一個家庭隨著時間的推移實現中產階級的標準是必要的。
▲ 項目總平面
城市如何應對未來突如其來的災難,需要建筑師用可持續的眼光看問題,充分挖掘和發揮自然本身的力量面對隱患,充分考慮城市居住的安全性。阿拉維納明確自己身為一名建筑師的職責:“我真正關心的是,用建筑設計的工具,解決非建筑的問題。我企圖想要解決的問題應該能夠讓每個人受益,就連那些走在大街上的人都能受益。用設計作為工具,用來解決設計以外的事情,因為‘設計’在設計之外會更有力量。”他的設計力量讓這個只有1800萬人的國家的一些人感到更安全,更幸福。
02
意大利WSR項目
災難的偶然性、突發性、慘烈性與維穩性是相對的。“當發生災難時,誰能想到那些凡俗生活中的零散與松弛、細微與庸常、隨意與偶然,會和生死、命運、未來聯系在一起呢?”
2012年5月20日至29日,兩次地震襲擊了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災難發生后不久,意大利政府發起了震后重建項目,簡稱WSR,旨在為居民創建心靈的居所,用美的藝術來療愈。同時探討如何用建筑連接人類的共同情感體驗,提高社區活力,增強社會凝聚力。
▲ 建設時間軸
WSR的5個項目為:音樂之家、體育與文化中心、青年活動中心、舞蹈學校和社會健康中心。這些小型公共建筑從提高生活質量、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出發,鼓勵人們重新找回生活的美好,帶來新的希望。
1.音樂之家
▲ 建筑外觀
音樂之家的創建既是為了容納當地兩個音樂教學機構,作為學生們的音樂課堂,又要成為居民的公共音樂廳。其建筑風格是對該地區悠久音樂傳統的一種傳承,方案由9個相通的圓形空間組成。他們之間的關系隱喻一支管弦樂隊中各種樂器,既可獨奏,也可合奏,當力量疊加起來就會產生相當震撼的效果。
建筑中對樂器的引用也通過橡木壁板、墻板和屋頂來實現。它們不僅是材料和視覺效果,同時兼具功能性,可以放大聲音,達到揚聲器的效果。原生石材堆疊出攀爬的丘壑,水景區折射著陽光的嬉戲,開闊草坪延伸成家庭歡聚的畫布。
▲從公園望向建筑
▲屋頂鳥瞰
2.體育和文化中心
▲建筑外觀
體育和文化中心位于市中心附近,是Bondeno災后社會生活重生的最重要標志。建筑主體為兩座圓柱形建筑,其造型從當地鄉村景觀的典型形狀干草卷中汲取靈感,設計植根于獨特的本土傳統特色的建筑,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新的公共文化空間。
▲室內展示區域
較大的圓柱體面積為250平方米,平面局部靈活,可根據需要進行功能的轉換,用于會議,劇院,電影院、展覽以及低強度的體育活動,如有氧運動,瑜伽,老年人鍛煉等。室內空間可容納250人,是當地居民聚集的主要場所,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慰藉人們震后受傷的心靈。
▲室內立面
3. 青年活動中心
▲建筑外觀
項目位于曼托瓦省Quistello市郊,是政府震后重新開發計劃的一部分。項目包含青年活動中心和一個2000平方米的公園,雖然該公共建筑主要供18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但它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可以用于企業,個人,大學生和年輕人,用于各種活動和會議。這是一個單層建筑,分為兩個區域,分別為服務空間和活動空間。
▲戶外廣場視角
建筑外部空間部分被精心設計的景觀所環繞,硬質鋪地主要位于建筑物前面,形成一個小的戶外廣場,可用于舉辦各類公共活動,為當地民眾提供了休閑的新去處。
▲室內空間
建筑立面使用全玻璃幕墻,使室內與室外公園景觀保持緊密的聯系。玻璃幕墻通過遮陽篷在外部進行遮蔭,可根據不同時段和特定需求調節日照量,保證室內充足的光線。盡管玻璃幕墻自重很輕,但仍使用雙層玻璃來確保隔熱。大門也采用雙層板緩沖,中間插入隔熱材料。
4. 舞蹈學校
▲建筑外觀
舞蹈學校取代了地震被損毀的舊建筑,建筑采用矩形平面,配置杉木木結構和木飾面。天然材料的運用有利于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護震后脆弱的生態系統。
▲露臺花園
舞蹈學校外立面采用木飾面編織而成,彎曲的外部遮陽系統在提供遮蔭功能的同時,也保持了建筑物的整體簡約性。立面的包裹還形成了兩個小花園露臺,有助于內部空間的遮蔽,確保了課堂的私密性。
▲室內舞蹈室
5.社會健康中心
▲建筑外觀
位于San Felice sul Panaro地區的社會健康中心,將為重度殘疾人士提供服務,以及為摩德納省北部9個城市提供健康養老服務。建筑所在地周邊的土地種滿了各種農作物,這啟發建造者選用了建筑物谷倉的形狀,這些熟悉的形象為居民營造出了安全感。社會健康中心分為兩層,底樓是活動區,頂樓為休息區。建筑由4個相互關聯的體積組成,這些體積僅在外部明顯可見,而室內則為連續的空間形態。
▲ 建筑沿街休息區域
建筑的主立面是一個可滲透、無障礙的完整立面,確保內部和外部之間的視覺連續性,有助于建立與當地社區之間的聯系。外墻面板材料都采用陶土板,保證優質的彈性和支撐力。陶土板上添加絲綢質感的涂層,具有令人驚奇的白色光澤效果。從外立面到屋頂采取連續的材料,在隱藏了屋檐和落水管的同時,確保了簡潔的形狀和易于識別的特征。
▲從花園看建筑
建筑可以是一個敘述載體,一個療愈的空間。人們身處其中,可以共鳴情感,汲取力量。以人為本,激發社區活力,增強社會凝聚力,創建環境可持續發展是此重建項目的核心。我們相信這些結合了同理心、可持續性和能源效率原則的建筑,最終將成為人類的庇護所。
▲建筑沿街主立面
03
四川金臺村重建項目
金臺村位于四川省廣元市附近——512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08年的這次地震導致近五百萬人無家可歸,受災區據估計有80%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災后重建迅速地展開。
然而2011年7月,一次大雨后,山體滑坡侵襲了金臺村附近,許多剛重建好及正在重建的房屋收到了再次的毀壞。在當地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支持下,此項目為震后重建提供了一個在社會、生態層面上都富可持續性的房屋原型。
▲鳥瞰金臺村
因為當地適合建房的土地有限,金臺村的設計將城市的密集居住模式結合到鄉村的環境里,屋頂為農戶進行自給自足的種植提供場地,而地面層的開放空間則允許他們開展簡單的家庭作坊。這個項目一 方面試圖保護村莊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為反思現代鄉村景觀提供了契機。
▲密集居住形式
▲自給自足的屋頂種植
重建項目包括22棟房屋和一個社區中心。 設計為村民提供了四種不同的戶型,它們在面積,內部功能和屋頂剖面上各異。這展示了如何使用當地材料、綠化屋頂、沼氣作再生能源以及飼養家畜、家禽的空間等概念。
▲地面層的開放空間引入家庭開放生活
同時,設計通過垂直的內庭院提高了室內采光和通風壞境,并為雨水收集提供通道。設計同時也考慮到了蘆葦濕地凈化廢水和村民合作社飼養家畜等。通過將農村生產生活的不同環節連接成一個生態循環,提高了人們對環境的關心,將這個村子轉變為周圍的榜樣。
▲村民生活
項目本身就是一個針對現代化農村生活的研究。2008年地震以后,成千上萬的家園已經完成重建。在此語境下,此項目是對鄉村規劃的美學,以及如何使居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衍生成其空間組織與物理環境的一次挑戰。
▲平面圖
04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入口空間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怎么看也不像一個建筑,它既沒有凸出地面的形體,也沒有建筑立面。它更像是一次特定事件留在大自然中的痕跡。紀念館入口處有一個廣場,一座小型塔,周邊環繞著新栽的樹木,之后,它們將年復一年守候在這里。暗紅色的紀念館與周圍嫩綠色的草地,樹苗融為一體,微風拂過,樹葉簌簌作響。
▲遠看紀念館
建成后的紀念館建筑幾乎是看不見的,人們能看見的是地面上的刻痕。通過消隱展示存在,這種形式語言試圖實現內斂性與表現性的并存,從而達成建筑造型的紀念性特征與尊重自然的價值觀之間的平衡。
▲設計草圖
建館方案不只為凝固悲傷。裂縫取自自然現象,讓人聯想起地震后的大地裂縫,也能讓人想到傷口,無法衡量的傷口。裂縫的兩側是紀念館主副館建筑,基本隱藏在覆土下面,只有裂縫兩側立面上的開窗和入口暗示著建筑的存在。在裂縫兩端,南面是紀念館主入口的前廣場,可以在此舉行大型紀念活動;北側則連接著高處由原學校操場演變而成的祭奠園。
▲總平面圖
▲主館門廳
建筑材料主要有耐候鋼板、自然石材與草。最核心的材料是耐候鋼板,它被運用在裂縫兩側的垂直界面上,其銹蝕后的視覺效果能充分展示裂縫的空間張力,與周圍的大自然拉開足夠的距離。
第二種主要材料是純自然的淺灰色銹斑頁巖,它被切分成大小不同的尺寸鋪裝在裂縫地面上。而石材表面的銹斑則仿佛是耐候鋼板表面剝落的鐵銹,兩者共同構成渾然一體的裂縫效果。
第三種材料是充滿生命力的大面積草皮,它鋪滿了包括屋頂和環境在內的剩余非硬地區域。草地的生機和色彩與耐候鋼板及石材的堅硬形成強烈對比,進一步強化了裂縫的視覺張力。
▲草皮與耐候鋼板
耐候鋼板也會逐漸生銹,千百年后最終被大自然分解,回到大自然中去,不留下任何痕跡,最后剩下的只是具有生命力的草皮和樹木,這就是自然和生命的輪回。
▲地面鋪裝
設計師堅持到最后并貫徹始終的,是將最能表達生命和事件的關鍵元素以某種抽象的方式保留下來,并整合進紀念館園區的總體布局。原北川中學的各種設施被分成了必須保留的和可以拆除的兩大類。分類的原則是:第一、價值特別重大的必須保留,尤其是倒塌的教學樓,其廢墟中至今還掩埋著孩子們;第二、能有機融入整體空間布局的元素盡量保留,如校門、校門背后的軸線大道、軸線延長線上的操場。
▲空間關系分析
通過兩條關鍵的斜交軸線,構成整個園區的空間架構,實現裂縫與學校遺跡的整合。裂縫主軸聯系紀念館入口廣場及教學樓廢墟,以廢墟及新設計的生命之門作為視線的兩個終端。校園原有的校門及其背后通向操場方向的道路構成空間次軸,與裂縫主軸交叉。次軸上串聯了原校園最重要的空間節點,包括校門及其背后的景觀道路、教研室建筑以及操場。
▲校門軸線
將倒塌的教學樓通過覆土筑成小山包。由于廢墟下至今還掩埋著無數尸骨,“入土為安”的寓意順應了中國人的喪葬傳統,得到了包括學生家屬、政府等各方面的一致認同。這種抽象的表達方式既保留了廢墟,又保證了景觀造型語言的統一。
▲平面圖
▲雪后的紀念館
當歲月流逝,悲傷沉淀到心底,這道深深“裂縫”,長久訴說著人類在災難面前的堅韌。建筑師蔡永潔他說:“我始終相信,建紀念館,不僅僅為了今天,不僅僅為了凝固災難、凝固悲傷,它更應是中華民族信念的象征。”
結語
震動和建設總是同時進行的,或者說震動在建設面前不重要。未來的災后重建,會面臨更復雜的挑戰,需要專業客觀的系統組織,也需要建造者用心周全。
1.https://www.archdaily.cn/cn/800035/half-a-house-builds-a-whole-community-elementals-controversial-social-housing
2.https://www.gooood.cn/five-post-earthquake-reconstruction-projects-by-mario-cucinella-architects.htm
3. https://www.sohu.com/a/239764187_681890
4.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914075833
編輯| 李圍麥
責編| 楊卓航
初審 | 袁兆童
終審 | 黃 山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