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造就大量網紅醫生,央視對此點名批評,將嚴厲打擊此類內容,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醫生走進公眾視野,以“醫學科普”的形式傳播健康知識、普及常識、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然而,央視財經近期曝光的一則“網紅醫生”亂象案例,卻為這個原本具有社會價值的領域敲響了警鐘。
在央視的暗訪報道中,記者根據一位“網紅醫生”發布的信息前往某醫院就診,接診醫生僅通過簡單看舌、把脈,不到五分鐘便做出診斷,并開出一張價值三千多元的中藥處方,這一行為不僅違反了醫療規范,也嚴重損害了公眾對“醫學科普”的信任。事件曝光后引發廣泛輿論熱議——原本應以科學性、公益性為底線的醫學內容,竟成為部分人謀取私利、誤導患者的工具。
面對公眾關注和潛在風險,各地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迅速響應,強化管理,四川省在2025年5月率先發布《四川省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明確列出10項禁令,全面規范醫務人員在互聯網上的科普行為,這些禁令直指當前亂象,包括嚴禁發布虛假或未經審核的醫學信息、不得夸大疾病療效、不得以健康科普名義帶貨牟利,禁止醫護人員與不良機構合作等。
與此同時,上海市和黑龍江省也分別出臺了相關規定。上海市在今年3月推出了全國首份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清單”,強調醫生不得通過MCN機構變相變現、杜絕以科普之名做廣告;黑龍江則發布“十不許”條例,嚴禁醫生與營銷團隊合作蹭流量、借身份“擦邊博眼球”,防止科普信息被娛樂化、商業化。
這股整頓風暴也在國家層面形成合力。國家衛健委聯合14個部委,在2025年共同發布《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提出要重點打擊假借科普之名“引流”“帶貨”的行為,為凈化互聯網醫療生態、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提供制度保障。
醫學科普本應是醫者仁心的延伸,是現代醫療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一旦這一行為被包裝成變現工具、流量武器,便極易變質,甚至危害社會健康。此次多地出臺“負面清單”,不僅是對違規行為的遏制,更是對整個醫學科普生態的重塑。
未來,唯有在制度上設好“護欄”、在平臺上強化審核、在行業內建立規范,才能真正讓優質、權威的科普信息脫穎而出,還公眾一個可信、可依賴的健康傳播環境,醫者不能失守底線,平臺也不能一味逐利,而公眾更應保持理性辨別,構建起一個多方共治、科學嚴謹的健康科普新生態,對此你們有什么想吐槽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