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這玉夠不夠白呀?”
——這是不是你挑和田玉時的第一句話? 或者心里首先蹦出來的評判標準?
但玩玉十年的老炮兒常說:“白度是門面,油性才是骨頭。”見過太多“白紙料”(白但干澀)戴半年就發(fā)烏,也見過“暖黃皮籽料”越盤越潤,像從骨子里沁出油來——真正決定和田玉質感的,從來不是“夠不夠白”,而是“油不油潤”。
不是字面意思的“摸起來有油”,而是視覺+觸覺的雙重體驗:
視覺上:像剛化的黃油,光澤柔和不刺眼,不是玻璃般的“賊光”,而是“由內而外”的溫潤感。
觸覺上:盤玩時不打滑、不澀手,像摸一塊“吸飽了水的老臘肉”,越搓越潤,像有層隱形的油脂在慢慢滲出。
老玩家為什么把油性當“靈魂”?因為它直接關聯(lián)著玉料的細膩度、致密度和老熟度——油性好的料子,結構更緊實,雜質更少,盤玩后會形成獨特的“包漿”,越戴越有韻味;反之,干澀的料子戴再久也是“死玉”,毫無靈氣。
同樣是“油”,不同料子的表現(xiàn)大不一樣。這兩種“油王”你必須認識:
老熟籽料:從里往外“滲油”的溫潤感
“老熟”是籽料的頂級狀態(tài)——就像蒸到極致的糯米年糕,油脂感是“透”出來的。
特點:玉肉細膩到看不見顆粒,盤玩時像握著一塊“暖玉膏”,剛上手可能有點干,但搓一會兒就會“出油”,光澤變得柔和厚重,像給玉料裹了層蜂蜜。
為何這么油?億萬年河水沖刷,雜質被磨掉,礦物顆粒排列更緊密,所以油脂能“鎖”在玉肉里,慢慢往外透。
老玩家形容這種油:“不是浮在表面的油光,是從骨頭縫里滲出來的潤。”
戈壁料:“濕油性”穩(wěn)定持久,抗干耐盤
如果說籽料是“溫潤油”,戈壁料就是“硬朗油”——像被沙漠風沙打磨過的鵝卵石,油中帶“瓷實感”。
特點:表面像“浸過水但沒擦干”,光澤比籽料更亮一點(但不是玻璃光),盤玩時阻力感更強,像摸一塊“油潤的石頭”。
為何這么油?戈壁灘極端氣候(高溫、風沙)讓玉料表面形成了一層“氧化膜”,既鎖住了內部油脂,又讓表面更耐磨,所以油性穩(wěn)定得像“老臘肉的皮”。
不用儀器,不用經驗,記住這兩招,市場上80%的“偽油料”都能識破:
第一步:盤玩觸感——“滑而不膩,澀而不卡”
拿在手里搓一會兒,感受3個細節(jié):
?好油性:剛上手有點“澀”(像摸沒打蠟的蘋果皮),搓幾秒后變滑,但不是“玻璃滑”,而是“潤滑”——像手上涂了一層薄護手霜,滑中帶點阻力,停手后玉料表面會留下一層“油膜感”;
?差油性:要么“死澀”(搓半天還是干的,像摸砂紙),要么“假滑”(表面像涂了蠟,滑得抓不住,停手后光澤立刻消失)。
老玩家口訣:“澀中帶潤是好料,滑不留手是假貨。”
第二步:光澤肌理——“油脂光澤+細膩結構”
對著自然光看,重點看兩點:
?光澤:優(yōu)質油潤料是“油脂光澤”——像融化的黃油,光線照上去會“漫反射”,邊緣是柔和的光暈;如果是“蠟質光澤”(像蠟燭表面)或“玻璃光澤”(刺眼反光),油性肯定差;
?結構:用手機閃光燈貼近照,油性好的料子“結構看不清”(顆粒細到肉眼難辨),比如年糕料;如果能看到明顯的“蘿卜紋”“水線”,說明結構粗,油脂鎖不住,盤玩后容易發(fā)烏。
光說不練假把式,直接上對比——左邊是市場常見的“普通籽料”,右邊是老玩家珍藏的“年糕料”。
區(qū)別一眼可見:
普通籽料(左):光澤“干白”,像蒙了層灰,盤玩后光澤短暫,半小時就恢復干澀;
年糕料(右):光澤像“剛化的豬油”,盤玩后油潤感能持續(xù)幾小時,表面像有層“流動的油脂”。
老玩家常說:“寧要一塊油年糕,不要十塊白紙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白度不夠,油性來湊;油性不夠,白度百搭也沒用。總之一句話:白度看緣分,油性是根本!
最后劃重點:選玉牢記“三不買”
1.只白不油的不買:比如俄料中的“白紙料”,白得像A4紙,但干澀無油,戴久了發(fā)黃發(fā)烏;
2.看著油摸不油的不買:表面打蠟、涂油的“化妝料”,上手一搓油光就掉,露出干澀本質;
3.結構太粗的不買:打燈能看到明顯顆粒感,這種料子鎖不住油脂,盤玩十年也養(yǎng)不潤。
下次挑玉,別再只問“夠不夠白”啦——握住料子搓一搓,看看它會不會“出油”,這才是老玩家的秘密武器。當然了,玩籽料,“一分錢一分貨”是鐵律,理性消費是根本:一定要在預算范圍內,要么自己懂行,要么找到靠譜賣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