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討論 “大學校園該不該對公眾開放”,不少網友覺得 “大學就該敞開大門”。
可作為過來人,我卻覺得這事沒那么簡單 —— 大學終究是學習的地方,不是供人閑逛的公園,真要徹底放開,受影響最大的還是老師和學生。
一、以前大學開放,其實是 “管理跟不上” 的無奈
有人懷念 “以前大學隨便進” 的日子,可那時候的開放,更多是因為學校規模小、管理不完善。
聽老一輩的知識分子說,他們上大學那會,學校大門確實沒人管。
不少考不上大學的人來學校里蹭課,自由進入圖書館,有些人還在校園里跟女大學生談起了戀愛。
聽起來好像挺浪漫的,但仔細想想卻有點后怕:一個外人能自由出入教學樓、宿舍樓,萬一出點事怎么辦?
老一輩說,那時候的校園里,什么人都有。
有提著籃子換糧票的,有趁學生上體育課偷曬在樓下的衣服的,后來甚至有偷電腦、收錄機的。
更嚇人的是,有女生晚自習回宿舍,被校外人員尾隨,幸好被巡邏的保安撞見才沒出事。
說白了,以前的 “開放” 不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而是管理能力沒跟上的無奈。
就像以前小區不裝門禁,不是不想裝,是沒條件裝,真要比安全,現在的封閉式管理顯然更讓人安心。
二、開放的 “弊”,比你想的更具體
有網友說 “開放校園能讓更多人感受學術氛圍”,可現實是,一旦徹底放開,教學秩序會被攪得一團糟。
我讀大學那幾年,每到周末,校園里到處是舉著相機的游客。
大學的假山假景擠滿了拍婚紗照的,教學樓門口被拿來打卡拍照。
更麻煩的是治安問題。
學校就傳出有女生在操場跑步時被人騷擾,在自習室被陌生男子搭訕要聯系方式,這些事雖然沒鬧大,卻讓很多女生不敢單獨在校園里活動。
有些大學動輒幾萬人,如果像公園一樣隨便進,學生的活動空間會被嚴重擠壓。
食堂里游客和學生搶飯,宿舍樓下被外來車輛堵路,教室里旁聽的人比上課的學生還多 —— 這樣的環境,還怎么安心學習?
三、別拿 “外國大學都開放” 說事,人家管理得嚴著呢
有人說 “你看國外大學多開放”,可真去了解下就知道,沒那么簡單。
劍橋、斯坦福這些學校對游客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和路線規定。
比如劍橋,游客只能在指定的幾條路上走,教學樓和實驗室門口都有保安,想進去必須提前申請;斯坦福的停車場只對預約過的游客開放,旅游團要交錢才能進,而且必須由學校工作人員帶隊。
說到底,國外大學的 “開放” 是有邊界的。
規模大、學生多的學校,管得更嚴,目的就是保證教學秩序。
就像牛津大學,游客能逛的只有幾個老校區的草坪和教堂,真正的教學區根本進不去 —— 人家可沒把 “開放” 當成口號,而是把學生的學習環境放在第一位。
四、喊著 “開放大學” 的人,咋不先開放自己單位?
有網友說得挺實在:“那些呼吁大學開放的媒體,咋不先敞開自己的大門?”
真要是為了 “公眾利益”,不如先試試這些:去某報社的食堂吃頓飯,到某電視臺的演播廳參觀下,和名記者、主持人聊聊天 —— 這些不也是 “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 嗎?
可現實是,這些單位的大門比大學嚴多了,門口有保安,進門要登記,非工作人員根本進不去。
憑啥要求大學開放,自己單位卻壁壘森嚴?
五、大學首先是老師和學生的大學。
現在名校都有預約參觀通道,真有事要辦也能申請入校,雖然麻煩點,但能減少對教學秩序的干擾。
要是為了所謂的 “開放”,讓學生在食堂搶不到飯、在圖書館安不下心、在校園里沒有安全感,那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有人說 “大學是公共資源”,可公共資源的使用也得有邊界。
就像公園是公共的,但也不能隨便進草坪、攀花木;大學是公共的,也得給老師學生留出安心學習的空間。
畢竟,讓學生能安安穩穩上課、老師能踏踏實實搞研究,才是大學最該干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