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超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城市作為承載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載體,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質的深刻轉型。《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為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物質空間的拆舊建新,而是一場涉及空間重構、社會治理革新、經濟動能轉換的系統性變革。在此背景下,構建一套科學、全面的城市更新績效評價體系,不僅是衡量城市更新成效的標尺,更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關鍵制度保障。
以人民城市理念重塑城市更新價值導向
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當下我國城市發展的本質要求——城市的價值在于服務人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城市更新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與使命。從空間層面看,城市更新不再是簡單的物理改造,而是通過優化功能布局、提升生態環境,實現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品質躍升;從社會層面看,城市更新成為促進社會公平、化解社會矛盾、增強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從經濟層面看,城市更新更是激發產業活力、培育創新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三者相互交織、協同發力,共同推動城市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
聚焦群體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受。城市的主體是人,城市更新的成效最終表現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同群體對城市空間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這就要求城市更新堅持精準施策,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青年人和新市民作為城市發展的生力軍,承載著城市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的安居樂業,直接關系到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城市更新項目需完善集體租賃性住房配置,以經濟實惠的租金降低生活成本,同時打造集居住、就業、社交于一體的復合型空間,增強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老年群體對城市空間的需求日益凸顯。在城市更新中,需著重考慮養老院、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加強無障礙設施與安全設施等老年友好型環境建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
此外,低收入群體在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需要受到呵護。因此,城市更新必須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價值導向,通過預留保障性住房指標、完善公共交通與基礎教育等配套,盡量避免社會排斥效應。
強化統籌協同,優化城市更新路徑。隨著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片區統籌更新成為破解城市空間碎片化、功能失衡等問題的有效路徑。片區更新立足中觀尺度,在微觀單體建筑改造與宏觀城市規劃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既能保留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特色,又能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這種更新方式有效避免了微觀更新的碎片化以及宏觀更新難以操作的問題,有助于實現城市功能的精準落實與重點片區的協調發展。
明確城市更新基本原則,構建科學評價體系框架
制定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是保障城市更新工作行穩致遠的“指揮棒”。基于“人民視角”,城市更新績效評價體系應遵循全面性、可度量性、可比性和動態性四大原則,從空間、經濟、社會三個維度構建評價框架,確保評價結果既能反映城市更新的實際成效,又能為未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遵循科學原則,確保評價可感可量。全面性要求評價體系覆蓋城市更新的全領域、全過程。不僅要關注空間形態的變化,更要考量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不僅要評估短期成果,還要著眼長期影響。例如在評價老舊小區改造時,除硬件指標外,還需關注社區治理能力提升、居民滿意度變化等軟性指標,避免陷入“重建設輕管理”的誤區。
可度量性強調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對于空間布局優化、經濟增長數據等可量化指標,需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配合空間計量模型、經濟統計分析等方法進行精準測算;對于居民幸福感、文化傳承效果等難以量化的指標,則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收集一手資料,結合專家打分、案例對比等手段進行綜合評價,全面客觀地反映城市更新的實際效果。
可比性要求評價體系具有通用性和標準化特征,確保不同城市、不同項目之間能夠進行橫向比較。通過建立統一的指標體系、數據采集標準和評價方法,幫助城市發現自身短板、借鑒先進經驗,助力政府部門制定差異化政策,推動城市更新均衡發展。
動態性則要求評價體系與時俱進。隨著城市發展階段的變化、人民需求的升級,評價指標需及時調整優化。例如在數字化時代,將智慧社區建設、數字經濟發展等納入評價范疇;在“雙碳”目標下,增加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等指標權重,使評價體系始終契合時代發展需求。
劃分關鍵維度,細化指標精準評估。空間層面是城市更新的物質基礎,主要關注空間布局優化、功能復合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具體通過土地利用效率、公共空間占比、綠地率、建筑風貌協調性等指標,衡量是否優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等問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空間。
經濟層面聚焦城市更新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通過評估固定資產投資、就業崗位增加數量、新興產業占比、稅收增長幅度等指標,衡量城市更新是否有效激活了經濟活力、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
社會層面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落腳點,重點考察城市更新對居民生活質量、社會公平和社區凝聚力的影響,涵蓋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務可達性、社區參與度、社會矛盾化解率等指標。通過完善便民設施、組織社區活動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增強居民歸屬感和認同感,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目標。
融合技術、多元參與,提升評價實效
構建城市更新績效評價體系,離不開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撐和多元主體的參與。在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下,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傳統調研方法,形成“技術賦能+群眾參與”的評價模式,是提升評價科學性和實效性的關鍵。
借助技術創新,實現精準量化評估。運用空間計量、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能夠對城市空間數據進行精細化分析,直觀呈現空間布局優化效果。利用手機信令數據,可評估公共交通可達性;應用衛星遙感影像,可監測生態環境變化,為綠地規劃、污染治理提供數據支持。
人工智能算法在經濟預測、社會風險評估等領域優勢顯著。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可對城市更新項目的經濟效益進行動態模擬,預判潛在風險;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對網絡輿情、居民反饋實時分析,及時掌握公眾訴求,為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匯聚多元主體,保障評價全面客觀。城市更新績效評價不能僅依靠政府部門“單打獨斗”,還需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企業可提供項目運營數據、市場反饋等信息;社會組織憑借專業性和中立性,協助開展居民滿意度調查、社區治理評估;居民作為直接受益者和監督者,其意見和建議更是評價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構建“人民城市”城市更新績效評價體系,是新時代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套體系不僅是一把衡量城市更新成效的標尺,更是一面映照城市發展初心的鏡子。只有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以科學評價為支撐,以多元協同為動力,才能讓城市更新真正成為增進人民福祉、激發城市活力、書寫時代新篇的生動實踐。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微信編輯:張菁菁
人大國發院是中國人民大學集全校之力重點打造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現任理事長為學校黨委書記張東剛,現任院長為校長林尚立。2015年入選全國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并入選全球智庫百強,2018年初在“中國大學智庫機構百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國家高端智庫綜合評估中入選第一檔次梯隊,是唯一入選第一檔次梯隊的高校智庫。
人大國發院積極打造“新平臺、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產出”的高端智庫平臺。圍繞經濟治理與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與法治建設、社會治理與社會創新、公共外交與國際關系四大研究領域,匯聚全校一流學科優質資源,在基礎建設、決策咨詢、公共外交、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和內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大國發院以“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引領者”為目標,扎根中國大地,堅守國家戰略,秉承時代使命,致力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大學智庫。
微信二維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