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9個月,1支團隊,百萬級大型壓縮機,0參考,面對美國長達50年的壟斷,能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奇跡?臨危受命的女工程師崔連順告訴你:我們能為國家每天省下2個億!
2002年,我國“西氣東輸”工程開工在即,這四千多公里的能源大動脈卻被一塊直徑僅1米的葉輪死死卡住。它是管道輸送的關鍵——壓縮機的核心,卻被美國緊緊壟斷在手中。我們手握重金,買來的卻只有嘲笑:“給你們20年也造不出來!”而中國科學家靠自己的骨氣,又一次狠狠打了美國的臉。
中國的管道,不能澎湃美國的“心跳”
中國面積廣袤,資源豐富,真正配得上“地大物博”四個大字。但換一種視角看,如此優(yōu)勢的另一面也意味著我國不同資源集中分布的地區(qū)之間相隔甚遠。
降水豐沛的長江沿岸距離水資源短缺的黃淮海流域千里之遙,擁有全國87%陸上天然氣資源的西部地區(qū)與缺氣的中原、華東、長江三角洲一帶更是天涯海角。
怎么把中國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在全國范圍內“雨露均沾”地利用起來?向來不認命的中國人給出了兩個“逆天而行”的答案——“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直接造樞紐,建管道,把資源硬是運送到稀缺地區(qū)去!
2002年,這兩大巨型工程之一的“西氣東輸”啟動在即,咱們卻在關鍵環(huán)節(jié)犯了難。
按計劃,咱們的輸氣管道,要橫跨16省市、綿延4200公里。為了在這么長的距離中獲得動力,管道必須每200公里造一座加壓站。
加壓站里有個核心設備,名叫“大型壓縮機組”。如果管道是大動脈,那么它就像心臟,天然氣必須依靠它每一次的搏動來輸向遠方。
然而,在當時,放眼全球,只有美國的少許幾家企業(yè),擁有能自主生產這類大型壓縮機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想要讓這項關乎上億民生的工程落地,必須經由美國這道難關。
在談判桌上,我們表達了希望能直接引進壓縮機生產技術的誠意,但美國顯然不可能放棄技術壟斷帶來的巨額利潤。他們向中國開出的條件,是侮辱性的:“每天支付2億專利費,否則我們不會提供技術支持!”
美國能有這樣的底氣獅子大開口,就是因為這一技術已經在他們手中把握了將近50年了。他們知道中國在這方面是一片空白,甚至還高高在上地嘲諷道:“再給你們20年,你們也造不出壓縮機!”
美國想要卡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乖乖低頭。然而,中華民族的脊梁何時因一時的困難而彎折過?我們深刻地意識到,為了不處處受制于人,必須自主造出咱們自己的壓縮機!中國的管道,萬萬不可澎湃來自美國的“心跳”!
37次失敗后的成功
在當時,全國范圍內能制造大型壓縮機的企業(yè)只有一家,就是沈陽鼓風機集團。我們沒得選,只能把這一重任委托給沈鼓。
大型壓縮機的制造過程十分復雜,但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還是它的核心——葉輪的生產制造。而此前我國所有壓縮機的葉輪,100%都依賴從美國來進口。
也就是說,想要真正實現(xiàn)壓縮機的自主制造,我們必須突破葉輪的技術難關!因此,經過慎重考慮,沈鼓把任務交給了資深葉輪工程師——崔連順。
雖然此前崔連順在葉輪方面已頗有研究,但像大型壓縮機中的這種大規(guī)模葉輪,她和團隊的認識還幾乎是零。
“西氣東輸”工程的啟動迫在眉睫,國家給崔連順下了“軍令狀”:“必須在一年之內攻克葉輪技術!”臨危受命的崔連順,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沒有圖紙,缺少資料,怎么突破難關?崔連順選擇和團隊晝夜不分地呆在實驗室,困了睡行軍床,餓了啃窩窩頭,一點一滴地驗證猜想,一次又一次地測試方案,再一次又一次地在失敗中把它們推翻。
葉輪的生產需要在-196℃的極低溫鋼坯中整體雕刻,要求下刀誤差不得超過0.01毫米,一旦有一刀失誤,百萬材料瞬間報廢。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崔連順說道:“當時我們連刀具角度都要從零摸索。”
解決了下刀點的難題,對于葉輪制造來說卻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在低溫鋼坯雕刻完成后,這塊原料還必須送入數(shù)控機床,來雕刻出葉片的形狀。
而另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又在此時顯現(xiàn):咱們高價進口的數(shù)控機床,竟被外國遠程監(jiān)控!也就是說,咱們工業(yè)生產的關鍵信息,輕而易舉地就能被他人掌握。
于是,咱們又得從數(shù)控機床開始,從頭自己生產。關鍵時刻,還是清華博士陳虎攜國產數(shù)控系統(tǒng)馳援項目,才解決了難題。
9個月過去,崔連順團隊經歷了整整37次失敗,在幾乎心灰意冷地進行第38次嘗試時,才終于雕刻出了完美的葉輪曲面。那一刻,研發(fā)團隊成員無一不淚流滿面。
呼吸停滯的10秒
咱們自主造出了葉輪,但在它真正投入使用之前,還必須經過最后的整體性測試。
2003年春天,崔連順團隊帶著自主生產的壓縮機,站在了大西北廣袤無垠的戈壁灘上。工程師、研發(fā)人員、企業(yè)領導、國家部門人員……幾十雙眼睛聚焦于一處,所有人都知道:成敗在此一舉了!
為了保證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工程的質量,領導們要求,在測試中,壓縮機必須抗住三輪嚴苛考驗:第一,在正常工況下工作半小時;第二,超速運轉15分鐘;第三,再回歸正常工況運行4小時。
很快,壓縮機啟動,機械巨大的轟鳴掩蓋住了在場所有人激烈的心跳聲。前40分鐘,壓縮機的運行一直很平穩(wěn)。然而在超速運轉的最后關頭,其葉輪卻開始發(fā)出異常刺耳的聲音。
有工程人員擔心設備損壞,想要緊急制停,千鈞一發(fā)之際,還是崔連順按住了他的手,向所有人喊道:“就10秒,再堅持10秒!”
崔連順當時其實也心里沒底,但她還是選擇相信研發(fā)伙伴們、工人們將近一年以來的努力。這10秒,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令人振奮的是,刺耳的聲音漸漸平息,壓縮機的運行回歸了正常。而當壓縮機徹底安靜,在一瞬的鴉雀無聲后,如雷般的鼓掌和喝彩頃刻爆發(fā)——崔連順的團隊成功了!
僅僅9個月,崔連順團隊完全依靠著自己的努力,突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不僅如此,由崔連順團隊自主研發(fā)的壓縮機,制造成本甚至只有美國通用公司壓縮機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礎上使用壽命還得以延長40%。
如今,中國的壓縮機不僅在“西氣東輸”工程中每年輸送超千億立方米天然氣,甚至還走向了俄羅斯、沙特,能自如地應對各種極寒、極熱環(huán)境。
無需多余的言語,我們用事實,給了美國一記無比精彩的回擊!
總結
1992年,我國第一次參加了世界級的工程展會,沒有帶去任何產品。當時中國的工程師四處參觀外國的尖端機械,在詢問他們能否拍照時,得到的答案是嘲諷的——“你們用攝像機全程錄像都可以,因為你們根本造不出來!”
核心技術是化緣不來的。我國的工業(yè)發(fā)展之路經歷了無數(shù)次這樣的看不起,我國的科學家們卻總能咬著牙,從黑暗中摸索出一條路來。崔連順的葉輪、黃令儀的芯片、王淑敏的研磨液……相信在未來,我們還會擁有許多大國工匠,令祖國屹立不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