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植物在海外堪稱是“生態惡霸”,它們生命力頑強,生長迅速,根系能捅破馬路,掀翻房屋,導致農田減產,最后留下一片狼藉,令當地民眾苦不堪言。政府每年砸下巨額資金治理它們,最終卻收效甚微。
可誰能想到,同樣的植物在中國,卻只能被做成脆甜爽口的小咸菜。人們年年采挖仍是不夠吃,硬是讓這些“生態惡霸”淪落到需要人工種植才能生存的境地。這些“生態惡霸”是什么,我們中國人又是如何“馴服”它們的呢?
洋姜不是姜
我們要說的第一種“生態惡霸”名叫洋姜,雖然名字帶姜,但卻和生姜無關。它吃起來沒有生姜的辛辣味兒,反而帶著點清甜。它的學名叫菊芋,原產自北美洲,19世紀70年代從英國引入我國,現在全國各地都能零星見到它的身影。
洋姜植株能長到2—4米高,莖稈挺直,上面還長著剛毛,摸上去有點扎手。夏末秋初,植株頂端會開出金燦燦的小花,一朵朵像迷你版的向日葵,金燦燦的一片在秋風里搖曳,給蕭瑟的季節增添了幾分暖意。
霜降前后,等花朵凋謝,地下的塊莖就可以采挖了。挖來的洋姜洗凈晾干,切成薄片,撒上粗鹽揉搓出水,再裝進老壇子,澆上米醋,撒把冰糖,扔幾個干辣椒,封上個十來天,一壇開胃爽快的咸菜就做好了。
開壇時酸香四溢,夾一片嘗嘗,脆嫩爽口,酸甜中帶著點微微的甜辣,嚼起來咯吱作響,特別解膩。配粥,就饅頭,玉米碴子糊,或者當小菜空口吃,都是相當不錯。在過去缺菜的冬天,這可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佐餐美味。
除了腌,新鮮的洋姜塊莖也能素炒,或者切絲和肉絲一起炒,口感香脆。或者刷上油,撒上胡椒,鹽等佐料,烤上一烤也是不錯的選擇??梢哉f,這其貌不揚的塊莖,是咱老百姓智慧開發出的地道風味。
這洋姜不光好吃,還有“胰島果”的美稱。研究顯示,它富含“菊糖”,這是一種天然果糖多聚物,有調節血糖的功效。中醫上又認為它性味甘平,能利水去濕,和中補胃,清熱解毒,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藥食兩用佳品。
在海外稱霸
在中國被吃到要人工養殖才能滿足需求的洋姜,在國外卻成了讓很多國家都束手無策的“生態惡霸”。為什么會這樣呢?
關鍵就在于洋姜驚人的生存能力。無論是路邊、河溝還是廢棄的墻角,只要有一抔土,它就能茁壯成長,完全不挑地方。貧瘠的土壤對它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幾乎沒有它不能扎根的地方。
最讓人頭疼的是它地下的塊莖,這些塊莖能鉆到地下1米多深, 一株洋姜一年就能生出幾十上百個個塊莖!哪怕只殘留下一小塊殘片,來年春天,只要一場春雨就又能竄出片片嫩芽來。
洋姜生長速度驚人,輕松就能長到三四米高。茂密的莖葉像撐開的大傘,把陽光遮得嚴嚴實實,底下的其他植物根本搶不到養分。要是長在農田里,對莊稼來說簡直是場災難。美國每年要花費上億美元來清理農田里的洋姜。
要是長在路邊,更是令人頭疼。在歐洲,政府每年光是清除公路,鐵路沿線瘋長的洋姜,就要砸下數百萬歐。政府也試過更強有力的措施。比如大型機械翻土,但結果是被切碎的塊莖反而會加速擴散。打農藥呢?得需要很高劑量,反復噴灑才行,非常不環保。
科學家們也曾嘗試生物防治,比如用瓢蟲類,草蛉類等昆蟲來控制。但怎么確保這些"援軍"只去“禍害”洋姜而放過其他作物呢?
就這樣,憑借逆天的生存優勢,加上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洋姜在海外真真切切地把自己活成了"生態惡霸"。
酸爽零食?房屋殺手?
除了洋姜。在中外活出“雙面人生”的植物還有虎杖。
在南方山野水邊,虎杖是不少朋友童年記憶。它莖稈筆直,上面帶著紫紅色斑點,《本草綱目》有言“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在很多地方它也有“酸巴桿”的稱呼。
這名字可太形象了,嫩莖剝了皮,直接就能當零食啃,咬下一口,酸酸的汁水直沖腦門,讓人忍不住倒吸涼氣,酸爽極了!當然,不止生吃,虎杖還可以去皮腌制,或者涼拌,燉湯都可以,尤其是和臘肉一起炒,搭配起來特別開胃下飯。
然而作為“酸爽零食”的虎杖,到了英國卻畫風突變,成了令人頭疼無比的“房屋殺手”。
在英國,虎杖簡直是“虎”入山林。它的生長速度奇塊,植株能長到4米多高,根系可達地下3米,橫向擴張范圍可達7米。不管是水泥板,瀝青路面還是石磚,輕輕松松給你鉆透。一旦根系侵入房屋地基,輕則墻體開裂,重則房子都得塌。
在英國,只要房子周圍長出虎杖,房價至少跌5%。要是賣房時隱瞞這個情況,搞不好要吃官司賠大錢。曾有個倒霉的房主就因此被罰了20萬英鎊。據報道,2014年英國社會為了治理虎杖,就花費了12.5億英鎊。
近幾年,英國人又想出了個新點子:訓練嗅覺靈敏的狗狗當“偵察兵”,專門負責嗅探深埋地下的虎杖根系。據說效果還不錯,但找到之后如何徹底消滅那些深藏地下的頑固根系,依然是個讓人頭疼的大難題。
結尾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有時候不同地方的人也能塑造不一樣的水土。洋姜和虎杖之所以在中國能被"馴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悠久的農耕文明積淀下來的生態智慧。我們中國人對自然資源"物盡其用"的傳統,無意中構建了一套獨特的生物防控體系。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并非所有外來物種都能被這樣"消化"。在全球化的今天,生物入侵已成為嚴峻的生態挑戰。而在引種新物種時要務必謹慎,既要遵循生態規律,同時也要繼續發揚傳統的生態智慧,探索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