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坐著輪椅還得被兒子推出來參加活動,楊少華臨走之前只能用“被榨干”這幾個字來形容。
對于這位94歲的老爺子,人們最多的感受就是惋惜。
雖然這個年紀已經算是高壽,但是總覺得他的生命還能長更如意。
對于楊少華的兒子,現在才明白,郭麒麟之所以能夠長成現在這副翩翩少年的模樣,離不開郭德綱嚴厲的教導。
1.
提到楊少華,相聲迷們總能想起他那句標志性的 "喲,好家伙"。
這位從街頭撂地演出起步的藝術家,用一輩子的時間在舞臺上打磨技藝,晚年憑借《 他的相聲里藏著市井智慧,可他的家庭教育,卻成了一場令人惋惜的 "失誤示范"。 作為五個兒子的父親,楊少華的愛幾乎到了 "無底線" 的程度。 尤其是小兒子楊議,從童年起就享受著父親的特殊關照。 楊少華不止一次在采訪中說:"我這輩子沒別的念想,就想讓兒子們出息。" 上世紀 90 年代,楊少華在相聲界已經站穩腳跟,他沒把資源留給自己,反而一門心思給兒子鋪路。 楊議想學說相聲,楊少華就帶著他挨個拜訪名家;楊議想拍電視劇,楊少華不顧年邁親自客串;就連楊議開茶館、辦演出,楊少華也總是第一個到場撐場面。 有次節目里,楊議坦言:"我爸就像棵大樹,我一直躲在樹蔭里。" 楊議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幾十年,觀眾提起他,最先想到的還是 "楊少華的兒子"。 他主演的《楊光的快樂生活》系列,雖然創下過收視佳績,但劇中大量情節離不開父親的加持。 有影評人直言:"楊議的表演里,始終帶著 ' 躲在父親身后 ' 的怯懦。" 隨著楊少華年事漸高,兒子們非但沒想著讓他安享晚年,反而把他當成了 "移動招牌"。 從商場開業到樓盤促銷,只要有商業活動邀約,不管楊少華身體狀態如何,總會被兒子們推著輪椅出現。 2. 7 月 9 日的天津,42℃的高溫打破了當地百年紀錄,路面溫度超過 60℃。 就是在這樣的天氣里,94 歲的楊少華被兒子們帶到一家新開的餐廳剪彩。 視頻里,老人穿著厚重的唐裝,坐在沒有遮陽的輪椅上,背駝得像個問號,臉上的皮膚松弛得能看到清晰的青筋。 他眼神渙散,被人扶著勉強舉起剪刀時,手都在不停發抖。 而他的兒子們,卻在一旁和商家談笑風生。 楊議穿著清涼的短袖,時不時過來擺弄父親的姿勢,讓他配合拍照。 有路人看不下去上前勸說:"這么熱的天,讓老爺子回去吧。" 得到的回應卻是:"沒事,我爸身體硬朗著呢。" 當天下午,老人被送回家后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離世。 消息傳出后,網友們憤怒不已:"這哪是孝順,分明是把老人往絕路上逼!" 更諷刺的是,楊少華去世后,兒子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哀悼,而是忙著 "洗白"。 他們連夜刪除了所有帶父親帶貨的視頻,面對媒體追問 "高溫剪彩是否與死因有關" 時,支支吾吾地說:"老人是自然離世,和天氣沒關系。" 甚至在靈堂守孝期間,幾個兒子還因為遺產分配吵了起來,被媒體拍下推搡的畫面。 同樣是相聲世家,郭德綱對郭麒麟的教育,卻走了完全相反的路。 如果說楊少華是 "捧殺",那郭德綱就是赤裸裸的 "打壓"。 郭麒麟 6 歲那年,德云社剛起步,一群徒弟擠在小四合院里吃飯。 別的孩子都圍著桌子狼吞虎咽,唯獨郭麒麟得站在樓梯口,捧著一碗只有青菜的米飯。 有徒弟看不過去,想讓他上桌,被郭德綱厲聲喝止:"他是少班主怎么了?輩分再大,也得懂規矩。" 家里來了客人,郭麒麟必須站在門口迎接,雙手接過對方遞來的東西; 飯桌上,長輩不動筷子,他絕不能先吃; 就連說話音量,郭德綱都有規定:"長輩問話才能答,不能插嘴,不能大聲嚷嚷。" 8 歲那年,他在球場摔了一跤,膝蓋磕出了血,疼得直哭。 郭德綱就站在旁邊,眼睜睜看著兒子哭了十分鐘,愣是沒上前扶一把。 郭德綱只說了句:"記住了,疼就自己爬起來,沒人能替你疼。" 3. 14 歲時,郭德綱做了個更 "狠心" 的決定:讓郭麒麟退學,專心學相聲。 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親戚朋友都勸他:"孩子還小,起碼得讀完初中。" 郭德綱卻鐵了心:"要么就把相聲說好,要么就別吃這碗飯,想混日子?沒門!" 第一次上臺表演,他緊張得忘了詞,下臺就被郭德綱堵在后臺罵了兩個小時。“你這叫說相聲?還不如街頭賣藝的!”
有次演出結束,郭麒麟因為一個包袱沒抖響,被郭德綱當著全體徒弟的面罰站,從晚上 8 點一直站到凌晨 1 點。
寒冬臘月,他穿著單衣站在院子里,凍得渾身發抖,卻不敢說一句 "冷"。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 "靠爹",他硬生生減掉 60 斤,從一個胖乎乎的少年變成清瘦挺拔的青年;
為了說好一段《報菜名》,他對著鏡子練了三個月,嘴皮磨出了繭子;
為了跨界演戲,他提前半年進組,每天最早到現場,最晚離開,臺詞背得比老演員還熟。
記得有次頒獎禮,他主動給前輩搬椅子,90 度鞠躬感謝工作人員,這些細節被網友贊為 "刻在骨子里的教養"。
有人問郭德綱:"對兒子這么嚴,就不怕他記恨你?" 郭德綱笑著說:
"我現在對他狠點,將來別人就不會對他狠。他在我這兒受的委屈,都是將來擋刀子的鎧甲"。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孩子 6 歲前,父母要學會 ' 說不 ';12 歲后,父母要學會 ' 放手 '"。
楊少華恰恰反著來,在孩子最該立規矩的時候選擇了縱容,在孩子該獨立的時候又舍不得放手。
這種 "錯位的愛",讓兒子們始終活在 "巨嬰" 狀態里 —— 他們習慣了索取,卻學不會付出;習慣了依賴,卻學不會擔當。
就像楊議,即便到了 50 多歲,遇到問題第一反應還是 "找我爸"。
有次他投資失敗,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讓年邁的楊少華出面找關系;就連自己的兒子過生日,他都要拉著楊少華去站臺。
楊少華的葬禮上,有位老相聲演員感嘆:"他一輩子都在為兒子活,可兒子們卻沒學會為他活一天。"
這句話,道盡了多少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就像郭麒麟說的:"我爸教我的不是怎么成功,而是怎么面對失敗。"
這種教育,或許過程痛苦,卻能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里,無論遇到什么風浪,都能穩住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