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火藥味尚未散盡,一則關于中國疑似向伊朗運送大批防空導彈的傳聞,又讓以色列和西方媒體炸了鍋。然而,中國駐以大使館的一紙回應,反而引發更多遐想。事實究竟如何?
一、紅旗-9現身伊朗?
日前,《中東之眼》援引“熟悉情報的阿拉伯國家官員”爆料稱,在伊以停火協議達成后,中國第一時間向伊朗運送了包括防空系統在內的大批軍事裝備。更有另一名阿拉伯官員稱,美國在中東的盟友已經知曉此事,甚至掌握了具體導彈數量,只是不能公開透露。他還補充一句:伊朗是用石油換裝備,“富有創意”。
風聲一出,西方輿論立即聚焦,尤其是猜測伊朗收到的是中國出口型紅旗-9防空系統——一種可覆蓋百公里、具備戰區防御能力的防空利器。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國家早就采購,伊朗也垂涎三尺。
二、以色列坐不住了,中國表態來了
眼見伊朗“疑似”軍力升級,以色列媒體《以色列今日報》第一時間去函中國駐以大使館求證。幾天后,官方回應來了——大使館嚴正聲明:報道內容不實,中方從不向交戰國出口武器,并嚴格執行軍民兩用物資出口管控制度。
看似否認,其實句句有分寸。既沒說“我們沒跟伊朗談過”,也沒說“紅旗-9絕不可能賣”,而是強調“不向交戰國出口”。這就意味著——如果伊朗和以色列哪天真的停火了,恢復和平狀態,中伊之間的軍事合作就不再構成“違背原則”。
三、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烏龍”
其實,類似謠言早有先例。伊以沖突期間,西方情報圈曾炒作“中國貨機秘密向伊朗運輸武器”,結果連貨機注冊地都搞錯,被實錘為假。還有人傳中國將向伊朗出口殲-10CE戰斗機,理由是伊朗防長訪華時提到采購意愿。
但截至目前,沒有一絲確鑿證據能證明這些交易真的發生。以以色列如今對伊朗的高度敵視程度,只要有哪怕一批軍火抵達伊朗,別說媒體,“以色列國防軍”恐怕就要立刻開噴。
四、“愿不愿意賣”與“能不能賣”是兩碼事
表面上看,中國大可通過軍售向伊朗表達支持,但中方的態度從未含糊:我們不火上澆油,也不做局勢破壞者。即便伊朗有意采購,也得先解決一個前提——別在交戰狀態下買。
而且中伊之間自2013年以來,幾乎沒有大宗武器交易。若真要重啟合作,不僅要兩國重建軍事互信,還得解決伊朗國內各派系的博弈。更別提,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也讓相關金融、物流、保險等環節都困難重重,哪是想買就能買的?
五、伊朗自己也有算盤
西方軍事專家普遍認為,伊朗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能力,很大程度上借鑒了中國經驗,但武器裝備更多希望本土制造。幾十年前買的殲-7戰機,現在還能飛,伊朗對國產化念念不忘。
但話說回來,以色列的空襲確實讓伊朗吃了虧。當前中東局勢詭譎多變,伊朗如果真決定“臨時抱佛腳”,向中俄采購部分防空與反導系統,也不是沒可能。
只不過,目前中國和俄羅斯顯然都不愿卷入伊以戰爭的漩渦。伊朗真想買,可能“愿買買不到”,這事與其說是“武器支援”,不如說是“假消息下的真焦慮”。
結語
中國是否向伊朗提供武器?現在來看,是“沒有實錘、有空間”。中方的回應嚴謹而克制,既明確了原則,也留足了外交回旋。西方媒體的一番炒作,更像是在用“輿論戰”試探中國底線。
但別忘了,中東從來不是西方的“專屬棋盤”。未來伊朗要不要買,中國賣不賣,關鍵不在傳聞真假,而在局勢如何發展。中國堅持不站隊、不火上澆油,但如果臺面上的游戲規則變了,那我們也不會缺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