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3日,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探農耕”團隊奔赴江西省萬年縣,以實地走訪與深度訪談為途徑,踏上探尋萬年稻作文化之旅,讓青春力量為中華農耕文化的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英語探農耕”團隊成員來自學院“英語話農史”課程的師生群體。此次活動是一次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的有益嘗試,旨在帶領大家追溯稻作文化的根源,親身體驗萬年稻作歷史的深厚底蘊。
在仙人洞遺址現場,團隊師生重點考察了洞內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關鍵遺存。那些帶著歲月包漿的夾砂陶器古樸厚重,磨制精細的石器工具凝結著先民的智慧,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水稻植硅體化石,更如一把打開遠古密碼的鑰匙 —— 三者共同構成了一條環環相扣的證據鏈,清晰勾勒出遠古先民在此馴化野生稻、開創原始農業的壯闊歷史圖景,讓那段跨越萬年的文明進程變得可觸可感。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專注聆聽專業講解,細致觀察每件出土器物。他們深切體會到,仙人洞所揭示的早期農業起源密碼,不僅實證了中華農耕文明的悠久根基,鋪就了輝煌序章,其蘊含的生存智慧與發展經驗,更對理解全球農業文明演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價值。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萬年縣仙人洞遺址
隨后,團隊走進萬年縣博物館。老館長王炳萬先生作為仙人洞遺址考古挖掘與保護工作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滿懷熱忱地接待了隊員們,并親自擔任向導,引領大家近距離觀賞館內陳列的文物。從斑駁的農耕古具,到精巧的陶皿瓷藝,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記憶的鮮活載體,生動勾勒出萬年稻作文化從星火初燃到蔚為大觀的完整軌跡。老館長講解如故事般鮮活生動,那些稻作往事經他一講,千年農耕圖景彷佛就在眼前;而他數十年守護這份文明遺產的執著,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文化守護者的熱忱。這份投入和堅守深深觸動了所有人。參觀結束后,團隊圍繞稻作文化傳播,對老館長進行深入采訪。他強調,萬年稻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承載著先民智慧,傳播時需善用新媒體、特色文化活動,并寄語英語專業志愿者們,發揮外語優勢加強國際傳播,讓世界領略其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圖為團隊成員在館長帶領下參觀萬年縣博物館
此次調研讓團隊成員深刻理解了萬年稻作文化這一活態遺產的深厚內涵,也啟發他們思考古老智慧在當代可持續發展中的價值,更激發了江西高校學子傳承與弘揚本土稻作文化的使命與責任。未來,團隊將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傳播,助力萬年稻作文化文化煥發新生。
圖為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探農耕”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