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盛夏,一位身份特殊的“買家”出現在了土地市場上。當昌平北四村地塊土地競買結果披露時,人們發現,聯合體中除了越秀、城建、未來科學城外,還有貝好家。這是這家貝殼旗下從事地產開發運營服務的平臺,首次在北京正式拿地。
貝好家的業務更早就已開始,在位于北京城區西部的長安華曦府項目上,貝好家就與電建地產初試牛刀,贏得不錯效果。除此之外,貝好家還與招商蛇口、中國金茂、綠城中國等房企建立合作關系,同時還在成都、上海獨立下場拿地。這種遍地開花的態勢,很難不引發關注。
時間回到2025年初春三月,北京西部的長安華曦府售樓現場人頭攢動。這是該項目第三次開盤,356套房源在短短兩小時內全部售罄,延續了前兩次開盤即告罄的“日光”傳奇。在這個被認為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的房地產市場,這樣的銷售表現堪稱奇跡,而其背后,便有貝好家的身影。
我們清楚地記得一位頭部房企高管的曾經無奈與吐槽。他說傳統的開發模式就像“閉著眼睛投標槍”:雖然現在開發商拿地之前就會啟動調研,但范圍有限,很大比例是針對周邊競品;樣本量也有限,客戶深訪能做到50組以上都鳳毛麟角。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市場走勢、客戶需求的理解是感知式、經驗式的,稱不上精準,更不敢說“科學”。
“資產價格上升周期內,房地產市場賣方話語權大時,這種粗線條沒有大問題,但是,當市場話語權已經徹底轉向買方時,準確理解、掌握購房人的需求,就需要在更具體、準確,樣本量更大的數據基礎上做分析判斷,并最終決策,這是當下開發商的最大痛點。”他說。
貝好家恰恰準確地打中了開發商這個痛點。在長安華曦府項目上,貝好家依托自身掌握的數據資產,構建了潛在客戶模型,用以識別目標客群的空間分布規律以及面積段偏好。這兩點對于房地產項目的產品策略至關重要。貝好家發現,這個項目的潛客樣本中,有高達70%關注78~96平方米的戶型,這成為了制定產品策略的關鍵依據。準確切中客戶需求的產品設計,自然也成為了熱銷的重要基礎之一。
這本質上是一種數據驅動的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房地產開發從單純經驗主導向“以精準數據基礎優化決策科學性”的方向轉變。長安華曦府并非孤例,貝好家在上海奉賢、成都、西安獨立操盤或聯合開發的項目中,這一套數據驅動也都在穩步運行,并且收效良好。
這足以證明這條以數字驅動的路徑具有足夠可行性。
貳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匯概括貝好家的商業模式,我們覺得“數據中樞”比較合適。傳統房地產開發模式下,土地是土地,產品是產品、客戶是客戶,雖然最終構成一個大體系,但在實操過程當中,三者聯系并不緊密。
開發商不是不清楚三者應該聯系起來效果才能更好的道理,但在傳統模式中,恰恰缺乏一種穩定、有效的“生產要素級別的媒介”來把三者串聯起來。貝好家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生產要素級別的媒介”,就是數據,以數據串聯起的土地、產品、客戶,就形成了這個商業模式的中樞,也就是“數據中樞”。
傳統模式下,開發商拿地,再用標準化的產品匹配相對模糊的客群。數據中樞模式下,整個開發流程實際上就變成了“需求-產品-土地-銷售”,這是對生產流程更高效率的重塑。
在這個模式中,貝好家的定位不是開發商,而是開發商的合作伙伴。具體而言,是為開發商、業主方、代建方等合作伙伴提供C2M產品解決方案、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等綜合服務。其中C2M理念的產品解決方案,包括需求挖掘、產品定位和方案驗證三個關鍵環節。需求挖掘不僅整合了貝殼平臺的新房、二手房交易數據,更創新性地納入了客戶瀏覽、咨詢、帶看等行為數據。
產品定位環節的算法輸出包括戶型配比、價格區間、功能配置等關鍵指標。這些指標不是靜態的預測,而是會隨著市場數據的變化動態調整。方案驗證則依托貝殼4萬家門店的經紀人網絡,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調研方式,確保方案與真實需求匹配。長安華曦府在開盤前就通過經紀人觸達了4000多組高意向客戶,這種深度互動為最終的產品方案提供了堅實保障。
同時在營銷端,則充分利用貝殼經紀人網絡,實現從潛客觸達到開盤鎖客的全流程覆蓋。這種組合拳的效果顯而易見:與傳統開發模式相比,采用C2M模式的項目平均去化周期縮短資金周轉效率顯著提升。此外,以目前貝好家披露的眾多項目來看,它們也可提供資金服務,以小比例出資聯合開發,同時由合作方主要操盤它主要負責以C2M進行產品定位。
房地產行業正從土地紅利轉向數據紅利,貝好家的模式代表了一種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貝好家商業模式的本質是成為“軍師合伙人”,它的存在,讓開發商不再是土地儲備的“重倉賭徒”。
叁
支撐貝好家商業模式的技術體系,是一套復雜的“需求-供給”動態校準系統。這套系統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夠將海量的原始數據轉化為精準的決策依據,用算法彌補傳統經驗判斷的短板和不足。
需求側的數據采集和處理展現了貝好家的技術深度。與傳統的問卷調研不同,貝好家的數據源更為立體多元。交易數據方面,依托貝殼平臺每年超萬億的二手房交易記錄,能夠捕捉真實的市場偏好。行為數據方面,客戶在貝殼APP的瀏覽軌跡、搜索關鍵詞、VR帶看時長等,可以挖掘出許多隱性需求。
隱性需求中相當大比例是個性化的,而在傳統開發模式中,沒有技術加持的情況下,這種個性化需求甚至往往很難發現。例如,傳統模式之下,或許能夠關注到某一面積段的集中需求,卻無法發現同一面積段中還有不同需求。更具體而言就是:都需要78、96平方米的面積,但有人需要兩居,有人更傾向于三居。
貝好家的技術底座能夠發現這種個性化的需求,而且依靠算法,能夠核定出其間需求的科學比例,從而在產品策略層面予以體現。最典型的仍然是長安華曦府,建筑面積約78平方米和96平方米兩個戶型上,提供了“2+1室2廳1衛”的選擇,客戶可根據需要選擇是2室或3室交付。這就是技術和數據的力量。
經紀人反饋是另一個重要數據源。數萬經紀人的帶看筆記、客戶咨詢記錄,經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分析,能夠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需求關鍵詞。這些數據維度的交叉驗證,使得需求分析既全面又精準。數據不是在預測客戶可能需要什么,而是在記錄他們實際表現出來的偏好。
供給側的技術應用同樣具有突破性。利用貝殼“樓盤字典”覆蓋全國2.4億套房源的數據基礎,結合數字孿生技術,貝好家構建了完整的空間數據庫。
價格模型是技術體系的另一個亮點。貝好家構建了“可比價格”模型,以業務板塊地圖及多年沉淀的二手數據為基礎,剔除各類結構性影響因素,能夠有效刻畫、預測每個城市、板塊的房價變化趨勢。
在此基礎上,貝好家進一步打造了C2M-項目時點價定價模型,綜合外部、內部及其他因素,構建項目價值矩陣和評價體系,形成量化打分模型對項目價值和競爭力進行標準化、刻度化打分,并通過規模折算、量價折算等參數進行算法校準修正,最終輸出項目的時點價。
肆
談起貝好家,我們會經常聽到兩種說法。其一,貝好家是不是要做開發商,會不會成為新的競爭對手。其二,通常是貝好家自己掛在嘴邊的,說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這兩種說法,頗有提問與回答的意味,可是,如果真把它看做是問答,就太過簡單了。
從開發商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否將貝好家視為潛在競爭對手,但開發商都愿意與貝好家合作,這是不爭的事實。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貝好家提供的服務,從資金投入-產品策略-定價策略-營銷支持一直延伸到末端銷售渠道。這在當下市場是極具吸引力的。
對開發商而言,銷售階段動用渠道是標準動作,花費不菲。通過和貝好家合作,貝好家出錢(投資入股)、出解決方案(產品策略、定價)、出人(營銷),實際上是整合了渠道資源,這種模式最大程度上降低了開發項目的不確定性。
從貝好家而言,這是一個幾乎在“全產業鏈環節”上多次獲利的盈利鏈條。脫開單個項目的合作模式,稍微將貝好家的業務“抽象”一下,就能發現:通過從資金端一直延伸到末端渠道的多個環節上,都能產生收益,其實現方式無非是通過最終項目結算分紅,抑或根據不同合作方式收取不同形式的服務費用。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都能成為貝好家的盈利點。
這就是“平臺型企業贏家通吃”,這種打法,房地產界是陌生的,但是在平臺經濟領域早已十分成熟。貝好家將自己定位于“科技公司”也很好理解,科技公司最基本的商業模式就是一次開發,多次復用,一旦成功或者成熟,往往利潤回報可觀而且穩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2M系統,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這套頗具價值的系統是向開發商出售并提供服務的,價格不菲,這種一次開發,多次迭代,實時維護的“產品”,邊際收益往往很好,而且能持續相當長時間。
仔細理解這一整套自我閉環的模式及其帶來的收益,便能知道,貝好家不簡單做個開發商的定位,真不是姿態之舉。
貝好家的真正價值,不僅體現在單個項目的成功,更在于它為整個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生產力范式——數據驅動的精準開發能力。這種能力正在從多個維度重塑中國房地產行業。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于行業競爭邏輯的改變。過去開發商比拼的是資金規模和土地獲取能力,而未來可能是數據消化和應用的能力。一位行業觀察者指出:“當土地紅利消退后,能夠精準把握需求的企業將獲得新的競爭優勢。”這種轉變正在促使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設。
對普通購房者而言,這種變革帶來的體驗提升更為直接。當他們的居住偏好,生活需求通過數據化的方式轉變為房地產開發的生產要素時,他們的需求,就不再是一種價值觀式的抽象概念,而成為可以針對性滿足的產品細節,這對于購房人而言同樣獲益。
正如貝殼CEO彭永東所言:“行業的第二座山,不是靠更大的行囊翻越,而是靠更精準的指南針找到路徑。”
2023年7月,貝好家宣告成立。
2024年7月,貝好家C2M合作模式的第一個項目在西安亮相。
到2025年7月剛好兩周年,各類項目已超過10個,遍布北京、上海、成都、杭州、西安、長沙、佛山等城市,“朋友圈”覆蓋中海地產、招商蛇口、中國電建地產、越秀地產、綠城中國、中國金茂、濱江集團、興耀房產等。
但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攸克近期文章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