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七年三月,蘇軾離開黃州奉召赴汝州就任。這年底(據序“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他寫下《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細雨斜風”,蘇軾預試春味,在春盞春盤中體味到了“人間有味是清歡”。“蓼茸蒿筍”都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而“雪沫乳花”的視覺效果來自宋代獨特的點茶方式。
在陽光暖融的春日呷一口茶,真就應了林清玄先生的那句話:“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喝茶的最高境界。
圖/視覺中國
其實不只詩人筆下有茶,中國,作為茶的故鄉,寫茶的書也可謂汗牛充棟。
有國內學者從中國不同朝代講述茶的文化史;有以茶人身份尋訪茶產地、茶人和茶空間的一手資料,也有寫茶道、茶藝等透著哲學思想的茶典……在熟悉的題材上,似乎很難出新意。
圖/《茶館》劇照
但,喬治·范·德瑞姆的出現,讓我們看到完全不同的新視角,那就是從全球史的眼光來看茶:
為什么茶葉的銷售和征稅直接影響了唐朝“國防實力”?
為什么英語里茶會被稱為“Tea”?
為什么一片樹葉,能成為多部航海法案、數次英荷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的重要變量?
英國下午茶文化,到底是怎樣改變英國的女性地位?
這一切,在 《茶——一片樹葉的傳說與歷史》 里都能找到答案。
全景式展現茶征服世界的歷史,
前所未有!
少有一部茶書
能涵蓋如此漫長的茶的歷史
它講述了喜馬拉雅山脈東部高地上隱藏的茶的起源、古老民族的飲茶方式、中國將茶發揚光大、各國眾多因茶而變的人物命運,直到今日茶作為全球飲料的歷史。
少有哪本茶書,能把茶的前世今生講得如此完備!
少有一部茶書
能記錄如此寬廣的茶的征途
從緬甸的茶沙拉,到錫金的酥油茶,從日本茶道到英國人的茶時間,從美國人發明的冰茶、袋泡茶到俄羅斯人的茶炊……這本書跨越全球,遍訪不同國家和文明的茶飲食,涵蓋中國與荷蘭、英國等國的茶葉貿易,記錄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的茶葉種植。
全景式地再現了茶葉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全球化進程。
它集語言學、歷史學、植物學和生物學等跨學科知識,從茶的語言和文字、文化和禮儀到戰爭與殖民、種類與種植等,記錄茶的方方面面。
這樣一本堪稱“茶的歷史百科全書”,今天三聯中讀想免費送給你!
它的出版社有多厲害?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出品方——甲骨文。
它直屬于中國社科院下設出版機構——社科文獻出版社,專注于譯介國外具有學術水準的大眾讀物。
曾有讀者這樣點評它:“能把厚重的學術著作做得讓人喜滋滋地抱回家,還讀得津津有味,我認為也只有甲骨文系列了。”不僅如此,甲骨文甚至帶動了某種風潮,市面上開始出現一系列歷史類著作,無論是設計還是選題都帶有明顯的“甲骨文”印記。
那些看起來曲高和寡的社科、歷史類大部頭,你會驚訝于它能寫得如此有文學質地!
甲骨文甚至還在中國掀起了人類社科類書籍的閱讀風潮,無數知識分子、藏書愛好者,都把甲骨文的書視為高質量讀物的標桿。
用全球史的眼光
重新領略中國茶的前世今生
美國政治學家李普塞特說:“只懂得一個國家的人,他實際上什么國家都不懂。”因為只有在全面的閱讀與比較的視野中,才能對歷史有更客觀、更全面的認識。
為了加深對自家文化的體悟,我們有時也需要向別國探尋。然后再把目光投回自己,可能會收獲前所未有的啟發。
這里面自神農氏神話講起的中國茶史,記錄著常常被我們遺忘的局部:
唐朝時,被僧人當作參禪時提神的茶飲料,也是唐王朝用來與藏人進行茶馬貿易的重要“貨幣”;
宋朝流行的點茶技藝,在日本僧人榮西把它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靈感之后,讓人驚訝的是,這種茶藝在中國后來的數百年里銷聲匿跡。
中國茶文化之外,這里也有值得我們研究的他國茶文化:
茶從中國傳播至日本后,催生了佛教寺院中的茶禮、俗世里斗茶之風。日后,又獨立發展出了影響世界的茶道精神;
荷蘭飲茶風潮盛行后,喝茶風俗在法國演變成了加奶的茶,英國則產生出新的喝茶傳統——英式下午茶。
一片茶葉的沉浮,甚至足以引起世界版圖的震顫:
飲茶風尚從荷蘭傳到英國,引發了英國與荷蘭的海上貿易霸權之爭;
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征收高額茶葉稅,塞繆爾·亞當斯帶人登上三艘英國的船,將342箱武夷茶傾倒入海。這一次波士頓傾茶事件,加速了美國的獨立進程;
英國為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發起了鴉片戰爭。英屬印度茶園開始種植,全球茶葉和消費模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翻開這本書,它將帶你細究被眾多現代外衣包裝而變得模糊不清的茶的真相,破解茶史里的傳說,讓你重新領略這一片東方樹葉真實而廣闊的前世今生。
是茶史,也是茶的
語言學、植物學百科全書
從語言學的角度去讀茶,你會驚訝于作者的語言學功底和他豐厚的知識儲備: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直到陸羽的《茶經》出現,才有了明確指代現代飲料意義上的“茶”的漢字。
在漢語古籍中,“荼”和“茗”,是比“茶”更早的兩種常見寫法。通過作者的考據,“荼”的讀音起源自漢藏語系的壯侗語族,而“茗”的讀法起源自澳亞語系。
1604年,當葡萄牙讓第一次到達廈門的88年后,荷蘭人在這里下了船,并替代了葡萄牙的統治地位。
1662年以后,荷蘭人和英國人相繼在福州和廈門一帶做起了茶葉貿易。直到今天,當廈門茶商用他家鄉的閩南方言說“茶”這個詞,荷蘭人聽到的是荷蘭語里的“thee”(來自廈門方言發言“tê”)。英語里的茶,也因此寫作“Tea”。
作者也從化學、植物學等角度,對茶進行了“細到分子的解剖”;
經過調配的瓶裝茶飲料,味道和營養怎么樣?
種植茶的土壤里礦物組成和生存在土壤里的微生物組合、茶的品種和茶樹的打理、茶的沖泡等,到底如何影響茶的香氣?
怎樣打理茶園、對付茶樹的“入侵者”,才能實現可持續種植?
這些消費者和茶人關切的現實問題,在這本茶書里也能找到專業的答案。
一本超有分量的茶巨著
值得珍藏傳家
在一個看顏值的時代,甲骨文系列的封面設計哪怕再過二十年也很拿得出手。
由眾多文明的“茶”的語言,延綿的古茶山,奇妙的色彩組合成的封面,氣質亙古而神秘。讓人在見過眾多樸素的“東方面孔”之后,對它念念不忘。這,也是給藏書愛好者提供的絕佳珍藏版本。
▲封面上各種文明“茶”語言,也體現了語言學家德瑞姆的研究線索。
大16開本,800多頁的超厚容量、500余張全彩插圖,放在茶史研究的書籍里,足夠稱作“百科式巨制”。
集閱讀性、收藏性、資料性的驚艷之作,無論是供社科文史愛好者欣賞、學者研究,還是茶人珍藏,這一本都彌足珍貴。
內頁使用80克特種紙,質地柔韌,整本拿在手上,非常有質感和分量。
除了按章節做的目錄,地圖和圖例也有相應的頁數檢索,方便讀者快速定位想要尋找的知識點。
這樣一套散發著茶香的杰作,就像一餅老茶,會隨著時間的珍藏而更具品味的價值。
如此值得珍藏的一套茶書巨著,現在購買三聯數字刊年卡即可免費獲贈!
手握三聯數字刊年卡,卻不知如何最大限度“榨干”它的價值?別急,花一分鐘的時間了解:
三聯數字刊,可以如何使用?
跨越時歲和地理
帶你尋找茶的答案
茶,多年來一直是《三聯生活周刊》深耕的話題。
從2006年至今,《三聯生活周刊》已持續推出了10本“茶”專刊,探尋的路徑也經歷了幾番演變。從關注物質層面——去各大茶山尋找最好的綠茶、紅茶、工夫茶,再到精神層面——去尋找“茶之道”。
比如在這期 《自由自在中國茶——踏訪春茶的山水、人文與市井》 中,除了對飲茶之閑情與佳境的探討,還聊到了凈室、良友、美器、好水、文火、適量、良匠、變通等飲茶的“標配”。
中國有沒有茶道?中國茶的精神性如何承載?
為什么說,是陸羽的《茶經》將喝茶從形而下帶入到形而上?
明清文人的茶會雅集,日本茶道的一期一會、茶禪一味,背后有怎樣相似的精神背景?
除了茶在中國的歷史和發展,三聯也跨越地理,追尋茶在不同國度的境遇以及人們對茶道不一樣的理解。當我們在印度、日本、韓國走上一圈之后,再重新將目光投回自己,很可能收獲前所未料的啟發,以及對自身更透徹的理解。
被英國人走私到印度大吉嶺的中國老茶樹樹種,無意中幫我們保留住了中國傳統的茶味道。那是在一百五六十年前,我們祖先曾經癡迷過的滋味。
大吉嶺的茶園以此為豪,號稱“大多數茶樹是來自中國的原種”。
2017年,三聯派出記者前往印度大吉嶺,多地走訪,與印度茶園主人、拍賣公司主席、茶葉局官員深度交流,后推出《好茶之道:印度大吉嶺的滋味傳奇》一刊,向讀者介紹了這一古老滋味的傳統與意外。
2013年,三聯記者前往日本京都,尋訪了各個千家流派,試圖弄清“何謂茶道”這個眾說紛紜的問題。
在 《茶之道——中國與日本:茶史、茶事與茶境》 一刊中,你還將讀到從唐宋到明清,中國茶道的嬗變,看懂明代文人的茶空間與茶器陳設,以及“禪”在日本茶室的體現。
2015年,為弄清“茶道究竟為何物”,我們又前往韓國。試圖從大壺與大盞、寺院高人、“茶聚的幸福感”中,了悟茶對飲茶者心性的滋養,以及那份從茶香中找到的率性、自然。
《茶之道:山場、活水與茶境》 一期,記下了這些動人的瞬間。
其實,對一個有價值話題持續多年的追蹤、深化、多角度解讀,是三聯一貫的傳統。
比如,想徹底弄清中國人愛茶的緣由、茶文化的源起,你可能需要進一步打開格局,從中國的山水、地理、文人中尋找入口。如今流淌在我們血液里的東西,其密碼乃藏在更具體、鮮活的事物中。
詩意中國 ·蘇東坡地理 · 徐霞客地理
作為盛茶的器物,瓷器里蘊含中國人怎樣的審美范式?關于器物,中國人常說“巧者為下,拙者為上”,這是否也暗含了中國人贊賞的“為人”境界?
瓷之美ⅠⅡ
如同屬“飲品”話題的咖啡專刊,從2019年的《尋找一杯好咖啡》開始,到今年已出到第三期。為讀者不斷拓寬咖啡版圖,也見證了咖啡在中國產生的影響與變化。
我們還關注美食,從2013年“最想念的年貨”到如今的“年里美味”,三聯每年都會制作一期年貨刊。十余年尋味,因為我們仍相信“吃”在中國人心中的意味,和那牽動著鄉愁、依戀的深厚蘊藉。
我們亦善于調動敏感的觸角,保持對生活方式變遷的敏銳覺知。每年年末的“年度生活方式”系列,是我們對新浪潮的梳理與回應。
2017年的《物質審美》,2018年的《消費人格》,2019年的《青春崇拜》,2020年的《逃離算法》,2021年的《逃離倦怠》,2022年的《新節儉主義》,2023年的《即時生活》……
今年的年度生活方式是什么?它意味著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怎樣的社會,內心又該如何在多變的浪潮中保持自洽與自由。
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現在訂閱/續訂三聯數字刊會員,你不僅可以暢讀上述所有期刊,三聯29年來1200多期典藏內容,都能一鍵享用。古今中外、人文歷史、藝術哲思,輕松成為多個領域的“雜家”,直接升維你的智識與談資!
現在加入/續訂會員,
還贈送:
《茶——一片樹葉的傳說與歷史》
贈品數量不多,莫失良機。
作者:八鶴、陳荔枝
編輯:晨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