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魏洪浩)“原來我們吃的鴨脖要經過28道工序!”學生們戴著無菌帽,隔著玻璃觀看全自動生產線。“老師快看!這個小鴨子剛出生就有'身份證'!”學生圍在恒溫箱前,盯著剛破殼的雛鴨腳環上的二維碼標簽驚嘆不已……暑假來臨,河北省獻縣樂壽鎮東街小學組織學生來到本縣鴨業集團開展“鴨產業鏈研學課”。
今年以來,像這樣“接地氣”的研學活動,獻縣教育體育局已組織全縣各鄉校開展50余場,1500余名學生在田間地頭、紅色基地、工廠車間里品讀“家鄉”這本大書。
在縣政協文史資料博物館,遍布裂痕的木犁、褪色的煤油燈、斑駁的糧票成了最生動的教材。“這張1953年的土地證,上面的手印是我爺爺那輩人按的。”解說員指著玻璃柜里的文書,學生立刻踮起腳尖湊近看。學生輪流體驗石磨磨面,才轉幾圈就氣喘吁吁:“原來以前磨面這么費勁,我一定不浪費糧食了,太不容易了!”通過對比傳統農具和現代農業機械圖片,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新質生產力’就是讓種地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新質生產力’可以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更多地事。”有學生在研學日記里寫道:“這些老物件會‘說話’,告訴我們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更要邁出前進的腳步。”
燕京啤酒廠的灌裝車間里,學生仰望著飛舞的機械臂入了神,看著每小時灌裝4萬瓶的智能化生產線,“每小時4萬瓶,就是一秒鐘灌好11瓶,這效率!”數學課代表趙炎邊記錄邊嘀咕。品嘗麥芽環節成了小型辯論會——“啤酒花這么苦,工人們怎么受得了?”有學生皺著臉吐舌頭。“就像中藥,苦盡才能甘來!”講解員趁機講述獻縣產業工人三十年奮斗史,不少學生摸著車間榮譽墻上的勞模照片說:“原來‘工匠精神’就是把手頭的事做到極致。”
在當地的鴨業集團,當講解員說到“企業每年消耗的玉米能裝滿3個足球場”時,五年級張浩同學趕緊掏出本子計算:“我家種了5畝玉米,夠養2000只鴨子。”最讓學生震撼的是智能化養殖場——自動喂食機定時投喂,無人機巡查鴨群健康。“這哪是養鴨子,分明是高科技實驗室!我以后也要當個農業科學家。”六年級的李明感嘆到。
“老師,原來我們每天丟的垃圾能變成電!”在獻縣垃圾發電廠,小屯中學的學生圍著講解員追問不停。陌南鎮孝舉中心校的學生鉆進西紅柿大棚,跟著農戶學習吊秧技巧。而在民族樂器廠,陌南鎮山秋小學的學生們目睹一塊木頭如何變身二胡,琴弦一響,非遺的種子悄然扎根。
這些沾著泥土、帶著“芳香”的課堂,正在改變著學生:單橋小學“非遺小傳人”團隊,自發整理出《家鄉老手藝》手繪本;第二中學初一學生何牧辰拿到了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決賽“入場券”;“我眼中的新獻縣”活動中,學生創作短視頻、手抄報等,爭當家鄉“代言人”。更多家長反饋,自家孩子現在會主動關注家鄉發展變化的新聞了。
獻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韓金彪說:“當孩子們指著自動化生產線說‘這就是我的理想’、摸著族譜說‘這是我的根’、看著家鄉廣闊大地說‘這是我長大后要建設的地方’,我們真正目的就達到了。”
作者:周洪松 魏洪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