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有種感覺,整個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上的人們,吃貨居多——
這話目前還沒多少人反對。
早先你打死我,我也想不到有人連餃子都盤啊!
但后來一想,也是。食色性也嘛,所謂上炕認識姑娘下炕認識鞋,玩啥不是玩兒啊對不對?
所以這不就有人發揚風格:興你玩餃子,就許我玩點兒不一樣的吧!
這條手串,勾起了我對一句久違臺詞的回憶:“ 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兒呀,狗不理的包子可沒有這么圓。 ”
真的是佩服我們文玩人,單純、可愛又充滿想象力的各種創意。
佩服完了之后,就開始在心里暗搓搓的回歸實際問題:這啥玩兒,哪兒弄得,
我,也,整,個!
帶著這種想法,我開始研究,然后再仔細一看,嚯,這不橄欖核嘛!
“觀字思物”是正常人的基本操作,所以看到這兒,可能很多玩友心里就比較含糊:是橄欖核嘛?橄欖核能車成這樣嗎?
是的,一般的橄欖核,無論是身材修長的,還是圓潤豐滿的,基本上都不具備,似乎是攔腰一刀后還有頭有底的資質。
但是,“蒜頭”橄欖核這位仁兄,就很明顯的不是一般人。
它從出生就比別人艱難不少,別人都是在遺傳基因的規導下肆意生長,蒜頭橄欖核,是夾板出來的。
甚至還有說,這玩兒根本就是夾板失敗的產物——對此我持懷疑態度。
夾板是個什么原理,大家應該都明白,無非是通過人工外力干預的方式,讓樹籽長成自己想要的形狀。
這門技術,文玩圈最泛濫的地方是核桃,種種異形不少都是從小被夾過。橄欖核應用其實不多,目前出現的蒜頭核,也基本以鐵核為主。
天生長成蒜頭樣的,也有,但是少,而且不會那么周正——畢竟是怪型,要長多了,那說明你這顆樹不是正經橄欖樹。
不能因為是形狀奇怪,就形狀歧視人家,實際上,蒜頭橄欖核也說不上是新生物種,人 在文玩圈已經存在不少日子 了,現如今, 也有了自己的鐵粉 。
圖個新鮮也好,審美小眾也好,對于喜歡蒜頭橄欖核的玩友來說,這都不是問題,畢竟不管形狀怎么奇怪,它依舊還是橄欖核,不耽誤盤。
而且在高玩手里,別管是什么奇形怪狀,哪怕變色滿一些,也都能給你盤的紅潤細膩有光澤,那包漿圖隨便一發,就是一堆人舔屏加入坑。
更何況,與眾不同的形狀,也給了它不少再創作的空間——比如雕成包子,這在正常的橄欖核那里,可是怎么都達成不了的成就。
我現在已經有點兒喜歡上這個可愛的核了,就是這個名字讓我比較耿耿于懷:蒜頭,總想起蒜頭王八,嘖嘖嘖……
老話說,人在江湖混,名號很重要。蒜頭要說起來,真不算是好名字,關于這一點,妙蛙種子每每想起,也是蛙眼淚汪汪。
但沒辦法, 就是長得像,你能怎么辦,你要長這樣,你也很絕望。
而且畢竟,蒜頭橄欖核“來路不正”,取個“賤名”,說不定好盤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