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古玩行正經歷大浪淘沙,淘汰那些不合時宜的商人、假貨販子還有沒眼力的玩家。
最近趁著天氣炎熱行情不好,找了幾個地攤逛了一下,才發現一個問題,攤位比人多的情況下,現在的“古董”一文不名了!
不是一文不值,畢竟當工藝品還能賣點生活費。但一文不名是指古玩市場的名聲和地位已經降到了最低點。
真東西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得扒拉100件才能碰上一件。而且就算碰上真貨,也都是些銅錢、民窯和各種民俗用品,值不了幾個錢。
那些動不動就說“地攤撿漏”的故事,放在二十年前可能還有人信,現在說出來連攤主自己都覺得好笑。
我認識個玩了幾十年的老藏家,現在根本不去地攤了。問為何,他說:“去了干嘛?看假貨還是聽故事?”
他現在的玩法是參加拍賣會,去文物商店找帥哥美女閑聊,或者找幾個靠譜的圈子私下交流。地攤上的東西,他說就當個樂子看看,千萬別當真。
年輕人更不買賬。網上認識個95后收藏愛好者,他說出心里話:“我要真想買古董,直接去拍賣行不香嗎?至少人家能出收據,出了問題還能找后賬。地攤上買的東西,回頭發現是假的,連人都找不著。”
他還說:“就知道天天扯拍賣行不保真,但至少人家跑不掉呀!”
因為他們明白,現在不像以前,法律很嚴格,真正的好東西一般不會流向地攤。那些開店的老板有人脈,好東西也都藏著呢。
說句不好聽的,價值上百萬的真品古董,你會拿去地攤售賣嗎?游客也掏不起這個價錢啊!
也不是說地攤就完全沒價值。對剛入行的人來說,逛逛地攤至少能長長見識,知道假貨都長什么樣。但要是指望在這兒發大財,那還不如去買彩票靠譜。
偶爾也能碰見幾個執著的老人,拿著放大鏡在攤位上翻找。他們大多是從“遍地黃金”的年代過來的,還保留著撿漏的幻想。
有個老爺子跟我說,他在這條街逛了三十年,真東西一年比一年少。也正是因為他入行早,所以手里也有幾件不錯的東西,只等著行情好的時候再拿出來。
之前和幾個做古玩生意的老友喝茶聊天,話題總繞不開市場低迷這件事。張老板瞇著眼睛說:“現在就是在等,等兩件事?!?/p>
第一等,是等環境變好。現在有錢人都捂著錢袋子,誰還有閑心玩收藏?等回暖之后,那些老板們口袋里閑錢多了,自然會想起這些瓶瓶罐罐來。畢竟玩古董的主力,說到底還是那批先發家的人。
第二等,說起來就有意思了。張老板抿了口茶,神秘兮兮地說:“咱們現在啊,是在等'富二代'們敗家呢。”
這話說得一桌人都笑了,但細想還真是這么個理兒。
民國時期古董攤位
想想民國時期的琉璃廠為什么能成“撿漏圣地”?不就是因為那些八旗子弟把祖傳的寶貝一件件往外搬嗎?
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老一輩藏家手里壓著不少好東西,可他們的子女對這些老物件壓根不感興趣。
等這些老藏家一走,那些在保險柜里躺了幾十年的寶貝,遲早要被不懂行的子女拿出來變現。
他還講了個真事,之前英國倫敦一家拍賣行出現了一件宋代青瓷三足爐,估價只有500~600英鎊,最后拍出38.5萬英鎊。
青瓷三足爐 倫敦斯坦福拍賣行成交:38.5萬英鎊
這件瓷器的來源,是一對英國夫婦,在中國淘到的。帶回去后放在家里一直到相繼過世,后人整理東西時發現,然后就稀里糊涂的拿去拍賣,被人撿大漏了!
這種情況以后只會越來越多?,F在五六十歲的那批老藏家,都是先富起來的。有些人的子女長期待在海外,對傳統文化沒多少感情。
等這些老藏家百年之后,那些精心收藏的古玩字畫,在子女眼里不過是一堆可以變現的數字罷了。
話說回來,這種“等”也不是消極的等。聰明的商家現在都在悄悄布局,跟那些老藏家的子女們保持聯系。畢竟等這批寶貝放出來的時候,誰先得到消息,誰就能占得先機。
圖源“特立獨行的貓”
市場就是這樣,有低谷就有高峰。現在的冷清,或許正是在為將來的熱鬧蓄力。
手里有硬貨根本不需要急,真正急的人自己也心知肚明。好東西就像陳年老酒,越放越值錢,經得起時間考驗。那些天天在朋友圈刷屏甩賣的,不是東西不對路,就是急著套現跑路。
這行當最講究的就是一個"穩"字,沉得住氣的才能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