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學年鑒)(IF=15.2)發表了一篇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使用了婦女健康倡議(WHI)大規模、長期隨訪的美國絕經女性相關數據,制定并驗證BMI特異性腰圍閾值對絕經女性死亡風險預測的改善效果[1]。
研究顯示:在絕經女性中,死亡風險預測模型中加入BMI和BMI特異性腰圍閾值有助于更精準地識別高死亡風險人群,尤其是肥胖人群;模型顯示,在同一BMI范圍內,大腰圍個體的死亡風險更高。
原文鏈接:https://www.acpjournals.org/doi/10.7326/ANNALS-24-00713
研究背景
當前肥胖問題日益加重。現在比較通用的BMI并不足以評估過量脂肪堆積,無法有效篩查出高風險人群。現用腰圍標準(女性≥88厘米,男性≥102厘米)對BMI的補充也略顯粗糙。
近期,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IAS)和國際心臟代謝風險學會(ICCR)腹型肥胖工作組提出了基于BMI的特異性腰圍閾值,并在2020年的共識聲明中建議開展前瞻性研究。
WHI是一項大型全國性隊列研究(https://www.whi.org/),在1993-1998年招募了全國范圍內的絕經后女性,并進行長期隨訪,包括觀察性研究和臨床試驗兩部分。本研究使用其相關數據,制定并驗證BMI特異性腰圍閾值對絕經女性死亡風險預測的影響。
研究方法
研究人群
本研究采用WHI招募于1993-1998年,隨訪至2021年的50-79歲絕經后女性數據。
排除標準包括:
入組時報告存在非自愿減重≥15磅;
BMI過低(<18.5kg/m2)或過高(>50 kg/m2);
存在缺失的預測變量。
將人群納入以下三個隊列:
開發隊列:WHI觀察性研究的數據,規模最大且異質性最強,有助于構建穩定的風險預測模型(n=67774)
外部驗證隊列1:WHI部分臨床試驗數據,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較高(n=48335)
外部驗證隊列2:其余臨床試驗數據,涵蓋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研究中心的人群(n=23104)
數據收集
結局
隨訪時確定死亡情況,通過醫療記錄和死亡證明進行確認。
預測變量
為提高模型的臨床適用性并簡化模型開發流程,選擇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生命八要素”(LE-8)中的6個:飲食、體力活動、吸煙史、睡眠健康、BMI、血壓。
BMI及特異性腰圍閾值:正常體重(18.5至<25 kg/m2)、超重(25至<30 kg/m2)、肥胖1級(30至<35 kg/m2)、肥胖2級(35至<40 kg/m2)、肥胖3級(≥40 kg/m2)及與之對應的腰圍閾值:80cm、90cm、105cm、115cm、115cm。如正常體重組根據腰圍分為正常腰圍(<80cm)和大腰圍(≥80cm)。
需要考慮的疾病史
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
既往重大疾病:心血管疾病(CVD,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搭橋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卒中)、癌癥史。
以六個年齡組(每5歲,如50–54歲、55–59歲……75–79歲)以及三種既往疾病狀態(有重大疾病;有基礎疾病但無重大疾病;兩種均無)分層,共18組。
數據分析
研究使用多因素Cox回歸模型構建三個嵌套模型:
死亡風險模型:包含除BMI以外的5個LE-8變量
BMI模型:在以上模型基礎上增加BMI
BMI +WC模型:在以上模型基礎上增加BMI特異性腰圍閾值
計算不同年齡和疾病風險組的基線生存函數,也就是理想狀態下的生存風險,然后用模型估算10年、20年死亡風險,二者比較后,死亡風險較基線的偏離程度為預后指數。
預測模型性能評估指標:校準度(預測風險與實際結果的一致性)、區分度(區分發生事件和未發生事件的能力,c-statistic)、凈重新分類指數(新模型預測能力是否較舊模型有改善,NRI)等。
研究結果
基線特征
在平均 24 年的隨訪中,69297名參與者死亡。
模型開發
有重大疾病的參與者10年和20年死亡風險最高,重大疾病和基礎疾病均無的參與者風險最低,各年齡組呈現出一致的趨勢。
圖. 使用BMI-WC模型估算開發隊列的10年(左)和20年(右)死亡風險
使用全部模型預測開發隊列的全因死亡風險,死亡風險模型顯示,與理想狀態相比,所有因素與更高的死亡風險相關;BMI模型顯示,與正常體重相比,BMI>30 kg/m2死亡風險更高,而且表現出劑量依賴性;BMI+WC模型顯示,每個BMI類別中,腰圍較大組死亡風險均高于腰圍正常組。
與體重正常且腰圍正常的女性相比,正常體重但腰圍大組、超重但腰圍大組與肥胖1級但腰圍正常組的死亡風險相當(HR,1.17 [95% CI, 1.12 to 1.21];HR, 1.19 [1.15 to 1.24] ;HR, 1.12 [1.08 to 1.16])。肥胖1級且腰圍大組的死亡風險接近于肥胖3級但腰圍正常組(HR, 1.45 [1.35 to 1.55];HR, 1.40 [1.28 to 1.54])。
圖.使用全部模型預測開發隊列的全因死亡風險
模型驗證
校準度:開發隊列和兩個驗證隊列中,針對不同的預測模型,10年和20年的基線生存風險和預后指數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準。
區分度:驗證隊列1中,BMI+WC模型與BMI模型相比,c-statistic提升了0.7%(0.3% to 1.0%);驗證隊列2中這種提升不明顯,僅0.3%(-0.2% to 0.7%),20年及更久的隨訪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差異。在兩個驗證隊列中,BMI+WC模型均改善了風險分層,驗證隊列1中改善更大。
圖.不同模型預測驗證隊列的c-statistic
連續NRI:10年死亡風險預測中,驗證隊列1的連續NRI改善比驗證隊列2更大(20.4% [17.3% - 23.6%] VS. 12.3% [8.5% - 16.0%]),20年結果類似。
圖:死亡風險的連續NRI
當前臨床指南并不能充分識別這些高風險個體,忽視了肥胖3級且大腰圍(≥115 cm)的高危人群,和腰圍正常、死亡風險僅略高于平均水平的人群,本研究填補了部分空白。研究結果支持IAS/ICCR提出的建議,有助于識別高風險肥胖表型,幫助患者臨床決策。
研究顯示調整臨床、行為健康、年齡因素后,相似的BMI人群中,大腰圍個體的死亡風險始終高于正常腰圍;使用BMI特異性腰圍閾值進行進一步細分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超重/肥胖絕經后女性全因死亡風險的分層和區分。
研究的優勢
本研究采用大規模、長期隨訪的前瞻性隊列設計,涵蓋超過139,000名絕經后女性,幾乎全部完成隨訪。
研究預先設定了BMI特異性腰圍閾值,并在兩個外部驗證隊列中進行驗證,增強了結果的可信度。
研究采用了標準化的腰圍測量方法,并結合臨床相關性強的LE-8預測因子,提升了模型的實用性和臨床適用性。
研究還通過分層分析和NRI指標評估了模型的增量預測價值,提供了更精細的風險分層工具。
研究對象僅限于健康的絕經后女性,未納入男性或其他年齡段人群,限制了結果的普適性。
腰圍測量方法不同于WHO和NIH推薦標準,可能影響與其他研究的可比性。
研究可能存在人群異質性影響,需在更多的種族、地理人群中驗證模型效果。
研究未評估特定病因死亡率,需進一步探討。
結論
臨床在評估脂肪堆積相關風險時,應考慮將BMI特異性腰圍閾值納入指南,來提升風險分層的準確性,特別是在健康絕經后女性人群中。
參考文獻:Ann Intern Med. 2025 Jul 8. doi: 10.7326/ANNALS-24-007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