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已經發出了聲音。美國需要一個新的政黨來代表80%的中間派!”
日前,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正式宣布成立“美國黨”。
這位曾將特朗普捧上權力巔峰的世界首富,如今與昔日盟友徹底決裂,甚至揚言要在中期選舉中狙擊共和黨議員。
從親密戰友到公開互撕,馬斯克與特朗普的恩怨情仇,似乎正演變成一場撼動美國政治根基的終極對決。
可是,在美國想要打破兩黨的政治壟斷,真的能行嗎?
馬特恩怨史
馬斯克與特朗普,曾幾何時是最親密的政商盟友。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馬斯克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政治頭條。
這位世界首富以驚人的2.77億美元直接注入特朗普競選團隊,成為其最大個人金主。
這筆資金迅速轉化為關鍵戰場州的火力,幫助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等搖擺州勝出。
馬斯克本人,更是屢屢出現在特朗普的競選集會現場,為其站臺拉票。
另外,馬斯克還推出“每日100萬美元選民激勵計劃”,通過旗下委員會一度追加了2.39億美元超級捐款,資助數百個攻擊拜登的廣告牌和社交媒體精準推送。
當特朗普在賓州造勢活動突遭槍擊受傷時,馬斯克更是第一時間在X平臺高調宣稱:“暴行不會得逞!我與總統先生同在!”
這條迅速收獲千萬轉發的帖子,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比子彈更快的輿論反擊”。
作為對馬斯克的回報,特朗普在勝選后簽署總統令,設立全新部門“政府效率部”,并任命馬斯克為部長,承諾推動聯邦財政改革。
然而,這個看似風光的職位暗藏玄機。
據白宮人事檔案披露,該職務被歸類為“特別政府雇員”,實質是任期僅130天的臨時崗位。
但馬斯克不在乎這個,他一上任就雄心勃勃的的推出了《赤字削減白皮書》,提出裁撤冗余機構、啟用AI審計系統等方案,卻在財政部遭遇狙擊。
財長公開質疑方案“危及社會保障體系”,更一度聯合國會凍結了預算審批。
與此同時,馬斯克的政治投機開始反噬商業帝國:特斯拉當季利潤暴跌71%,歐洲銷量驟減49%,股價單月蒸發40%。
由此,特朗普與馬斯克這對政商盟友裂痕初現。
沒過多久,兩人就在社交平臺上相互攻擊、指責,但很快馬斯克就服輸了。
誰知道沒過幾天,兩人就正式決裂了。
2025年7月特朗普正式推出《大而美法案》。
這部被特朗普譽為“工業復興基石”的法律,幾乎每一刀都精準扎在馬斯克商業版圖上。
法案不僅取消了每輛電動車7500美元稅收抵免,更將NASA科學預算從73億砍至39億美元,導致SpaceX失去火星著陸器核心合同。
更致命的“899條款”,授權對特定外國投資者征收20%懲罰稅,劍指馬斯克的全球資本網絡。
法案簽署當日,馬斯克在X平臺連續發布47條推文,警告支持該法案的議員,其中一條則配上《教父》電影截圖,并配文“背叛的代價”。
特朗普立刻還擊,他在記者會嘲諷:“某些人靠納稅人補貼造火箭,現在卻想吸干美國工業的血!”
當記者追問是否暗示驅逐馬斯克時,特朗普回應:“我記得憲法第14修正案適用某些情況
這句被解讀為威脅取消其公民身份的發言,徹底碾碎了二人最后的情誼。
隨后,特斯拉超級工廠突遭聯邦環保署“突擊檢查”,SpaceX星鏈衛星頻段審批被無限期擱置;特朗普則授意商務部啟動“外資技術控制評估”,矛頭直指馬斯克的海外電池供應鏈。
馬斯克不甘示弱,開始爆料稱特朗普曾索要“私人衛星監控政敵”的聊天記錄。
特朗普團隊則曝光馬斯克請求總統特批火星礦產特許權的郵件。
隨后,馬斯克公開表示要組建新的美國黨,用以狙擊特朗普和共和黨。
馬斯克試圖在美國兩黨之外,走出一條代表更廣泛美國大眾的獨立道路。
日前,馬斯克甚至已經宣布了美國黨的成立,并對外發布聲明,預計明年正式參選。
特朗普對此的回復是:“他已經徹底脫軌。”
昔日的盟友徹底演變為你死我活的敵人,甚至在明年有可能成為針鋒相對的政敵。
不過,在兩黨壟斷美國政壇兩百年的局面下,馬斯克真的能殺出重圍嗎?
兩黨壟斷
毫無疑問的是,馬斯克開辟的新政黨,基本不可能獲取成功,因為美國的憲法條文、選舉規則與資本網絡交織成的精密系統,自會組成一道穩固的墻。
先來說說憲法門檻。
美國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總統候選人必須為“本土出生的公民”。
而馬斯克三重國籍,自然無法參與選舉。
然后是“贏者通吃”的選舉人團制度。
要獲得一張總統辯論入場券,新黨必須在多個關鍵州同時突破5%得票率。
這個看似不高的數字,卻是第三黨的“死亡線”。
回顧歷史,1992年羅斯·佩羅以空前聲勢參選,最終也只拿下4.9%的普選票;2016年自由黨候選人加里·約翰遜傾盡全力,得票率仍止步于3.3%。
同時,各州還為新黨注冊設置著堪稱刁難的障礙:在決定選舉勝負的德州,需要收集8.3萬份經公證的選民簽名,這意味著一支千人團隊需連續工作三個月,耗費千萬美元才能完成基礎資格認證。
而當選舉人票按州“全票歸屬”時,即便新黨在某幾個州拿到15%選票,只要未達勝選標準,這些民意支持就會瞬間歸零。
這種制度性浪費,會使第三黨始終陷于“戰略性無效”的泥潭,無緣后續的參選過程。
再者,民主共和兩黨通過百年經營,壟斷了全美90%以上的競選資金輸送管道。
表面上,馬斯克可以憑借千億身家砸錢破局,但《兩黨競選改革法》立即會亮出紅燈:該法案嚴格限制個人對單一政黨的注資上限,違規者將面臨巨額罰款乃至刑事指控。
在這套運作逾兩百年的精密齒輪組中,任何第三黨的出現,都會被兩黨視作敵人。
從進步黨領袖老羅斯福到改革先鋒佩羅,無數挑戰者用失敗證明:單憑個人聲望或資本實力,根本無法擊穿兩黨制的制度裝甲。
即便能突破5%獲得聯邦選舉補助金,那點資金相比兩黨數十億的戰爭機器不過是杯水車薪。
這種體制困境,恰如得州民主黨主席形容的:“試圖建立第三黨就像在颶風中搭帳篷,才釘下第一根樁子,整個框架已被吹進大西洋。”
而事實也證明,兩黨絕不可能容忍馬斯克第三黨的存在。
在馬斯克美國黨口號剛提出的當下,一系列針對舉措已然接踵而來。
兩黨合圍
就在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的同時,馬斯克科技帝國核心代表的空間探索領域,遭到了兩黨精準爆破。
政府放風要重新審查SpaceX合同的合法性,財政部啟動對特斯拉海外股權結構的稽查,暗示可能援引《大而美法案》中的899條款。
國會山更是雙管齊下,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宣布召開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聽證會,參議院則拋出“外國代理人登記審查”,質疑馬斯克三重國籍身份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商業領域,對馬斯克商業帝國的資金絞殺戰,在幕后同步上演。
兩黨控制的聯邦選舉委員會,遲遲不通過美國黨的注冊申請,變相拖延其募捐資格。
更陰險的是,共和黨超級金主菲什巴克,公開組建反馬斯克政治行動委員會,誓言在中期選舉中埋葬美國黨候選人。
民主黨則暗中施壓華爾街金融機構,導致特斯拉債券評級遭下調,融資成本飆升。
當馬斯克試圖自掏腰包輸血新黨時,《競選改革法》的緊箍咒立刻收緊。
該法規定,個人對單一政黨的年度捐款上限為500萬美元,超限將面臨三倍罰款。
這還不算完,兩黨的輿論抹黑機器已然在全速開動。
特朗普的軍師班農在節目里咆哮:“一個南非人竟敢創立美國黨?該把他遣返回老家!”
福克斯新聞則循環播放馬斯克支持特朗普的畫面,嘲諷其政治立場反復無常。
民主黨陣營玩起更狡猾的兩面手法:表面派出中間派議員“懇談合作”,背地卻向媒體泄露所謂“馬斯克密謀分裂共和黨”的文件,激化其與共和黨建制派的矛盾。
現在看來,這場圍剿的本質無疑就是體制對顛覆者的本能絞殺。
正如政治學者在《華盛頓郵報》點破的殘酷現實:“當新黨靠富豪供養,它被罵寡頭玩具;若拒絕資本,它根本無力對抗兩黨機器”
馬斯克剛插上黨旗,就已置身于這個無解悖論的漩渦中心,未來的美國黨崛起之路,注定要一路坎坷不斷,甚至夭折于胎腹中。
結語
馬斯克在宣布建黨時自嘲:“我只是個想修好火箭的工程師,卻被推進了政治斗獸場。”
這場“美國黨”實驗,本質是新興全球化科技資本,與美國本土民粹主義的一場博弈。
但馬斯克組建新政黨的行為,無疑會將雙方矛盾推向更廣泛、更加不可控的局面。
兩黨百年壟斷的銅墻鐵壁,絕非馬斯克一朝所能輕易擊穿。
參考資料
張全.馬斯克要建“美國黨”,靠譜嗎[N].解放日報,2025-07-07
蕭達,甄翔,于文.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白宮沉默[N].環球時報,2025-07-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