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
十年前,現代,起亞這些韓系品牌,還是街頭巷尾的常客。
索納塔,ix35,智跑,K5……隨便哪款拎出來,都是性價比的代名詞。
那時候,預算有限又想買合資車的人,第一反應都是去看看韓系。甚至有人說,韓系車是窮人的寶馬,花小錢就能享受國際大廠的品質。
但現在呢?
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車型,早就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這不是夸張,
只要你查查最近的銷量數據,就會明白:
韓系車的敗退,比想象中更徹底。
01 韓系車現在有多慘?
可能有人會說,路上還能見到不少老款韓系車,怎么就混不下去了?
確實,靠著過去積累的保有量,這些車的能見度還不算低。
但如果看新車銷售的表現,簡直就是災難現場。
以現代為例,2024年在華銷量僅為28.6萬輛,同比暴跌42%,創下入華以來最差紀錄。曾經月銷過萬的領動,現在每月只能賣出三位數。
新能源領域更是全面潰敗:名圖純電版全年銷量不足2000輛,還不如比亞迪一款車單周的表現。
起亞的情況稍好,但也只是相對而言。2021年還能賣出37萬輛,2024年直接腰斬到16.8萬輛。最走量的福瑞迪,月銷量已經從巔峰時的2萬輛跌至不足千輛。
更諷刺的是,這兩個品牌加起來的總銷量,還比不上吉利一個月的出貨量。
02 中高端車型,死得更透。
如果說平價車還能靠降價茍延殘喘,那韓系的中高端產品線,基本已經宣告死刑。
現代的高端子品牌捷尼賽思,2024年全年銷量僅有3872輛,相當于雷克薩斯一周的銷量。號稱對標BBA的G80,五月全國只賣出41輛,經銷商退網的消息層出不窮。
而起亞的旗艦轎車K9,去年總共只登記了17輛。這個數字甚至比不上勞斯萊斯在中國的單月銷量,堪稱汽車界的行為藝術。
至于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斯汀格,早在2023年就默默停售,連個告別儀式都沒有。
03 為什么淪落至此?
韓系車的崩盤,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環節都暴露了戰略失誤。
首先,技術路線徹底掉隊。
當中國品牌在混動和純電領域狂飆突進時,韓系車還在死磕燃油機。雖然現代起亞集團全球市場有E-GMP平臺,但引進中國的產品要么姍姍來遲,要么閹割嚴重。比如IONIQ 5比歐洲晚上市兩年,續航還縮水15%,這種操作直接勸退潛在買家。
其次,產品定位全面混亂。
韓系車既想維持合資品牌溢價,又不得不參與價格戰,結果兩頭不討好。十五萬的菲斯塔居然用干式雙離合,二十萬的庫斯途全系沒有四驅,這些反人類操作讓消費者用腳投票。更可笑的是,某些車型的配置表看起來像十年前的產物,中控屏分辨率還不如千元手機。
最后,品牌形象徹底崩塌。
薩德事件只是導火索,真正致命的是后續應對失當。當其他品牌都在積極本土化時,韓系車卻堅持全球統一標準,連車機系統都不愿做中文適配。這種傲慢態度,徹底寒了中國市場的心。
說到底——
韓系車的衰落,本質上是產品力,品牌力,營銷力的全面潰敗。
它們既沒有德系的工藝背書,又失去日系的省油口碑,更缺乏國產車的配置誠意。在電動化,智能化,本土化三大關鍵戰役中,每一步都慢半拍。
現在的消費者很現實:
同樣的預算,買國產能得到滿配體驗,買德日系能獲得品牌認同,而買韓系車……除了一個日漸褪色的logo,還能得到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