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說過:“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話,年過六十再品,格外有滋味。
民間也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天上的月亮圓到極致,便要漸缺;缸中的水裝得太滿,注定外溢。
這便是老祖宗說的“天道忌滿”。
人活一世,也逃不過這理。
總想著“啥都要最優”,“啥都得占盡”,最終往往啥都抓不住。
年過六十,半截身子入土,拼不動了,也爭不起了。
若想后半輩子福壽兩全,就得懂“人道忌全”的道理——有些物,不貪才是福;有些念,放下才是贏。
一、錢別貪多,“夠用就好”是真智慧
老話講:“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人這肚腹,一日吃不下三碗飯;這張床,一晚睡不了三尺寬。
錢這物件,夠花便行,多了反成累贅。
小區里的王大爺,退休前是會計,一輩子摳錢。
退休金不算少,可他總嫌不足,七十多了還去撿廢品,說“多攢點給孫輩”。
結果呢?
累出了腰椎病,躺了半年,醫藥費比撿廢品賺的多十倍。
他嘆著氣說:“我這是何苦?”
《增廣賢文》里提:“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六十歲后,身體扛不住折騰,手里的錢,夠看病,夠吃穿,夠偶爾給孫輩發個小紅包,就挺好。
總想著“再多賺點”“再多攢點”,把自己逼成錢的奴隸,哪還有福氣可言?
記住,錢是養命的,不是累命的。
二、事別管全,“兒孫自有兒孫福”要記牢
《紅樓夢》里有句:“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年過六十,最易犯的錯,便是管太多。
兒子都四十了,還天天追著問“工資發了沒”;
閨女帶娃回娘家,非得搶著洗碗拖地,說“你們年輕人懶”;
孫子做作業慢了,急得直拍桌子“我像你這么大時,早就背完三字經了”。
結果呢?
自己累得直喘氣,兒女還嫌你“嘮叨”,孫子見你就躲。
老家的張奶奶,八十多了活得通透。
兒子做生意賠了錢,她沒罵沒催,只說“錢沒了再賺,人沒事就好”;
孫女不想考公務員,她笑著說“你開心就好,奶奶不逼你”。
她常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路,咱管不了,也別瞎管。”
民間常言:“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六十歲后,該歇就歇。
把兒女的事還給兒女,把孫輩的路交給孫輩。
你管得越多,錯得越多,氣得越狠,哪來的壽數?
少操心,多省心,才是長壽的秘訣。
三、氣別生全,“難得糊涂”是高境界
《菜根譚》里說:“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年過六十,見過的人多了,經過的事雜了,該明白“誰都不容易”。
別為一點小事就動氣。
買菜時攤主多收一毛,算了,他也不易;
廣場舞隊有人搶了你的位置,笑一笑,換個地方照樣跳;
兒女偶爾忘了給你打電話,別瞎想,他們說不定正忙。
鄰居李爺爺,以前是暴脾氣,一點就炸。
六十歲那年得了場大病,醫生說“再生氣,命就保不住了”。
他這才改了性子。
有人跟他說“你兒子買的車不如隔壁老王的好”,他笑:“我兒子的車,坐著踏實。”
有人跟他說“你老伴做飯太咸”,他笑:“我就愛吃這口,習慣了。”
他常說:“人老了,眼睛要‘瞎’一點,耳朵要‘聾’一點,心里要‘糊涂’一點。”
老話講“氣大傷肝”,六十歲的身子,就像老舊的機器,哪禁得住火氣折騰?
一點氣都不生是假的,但別把氣憋在心里,更別為不值得的人和事較勁。
該忘的忘,該放的放,心寬了,路就寬了,壽數自然就長了。
說到底,“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不是讓人認命,而是讓人通透。
六十歲后,錢別貪多,夠花就是福;
事別管全,省心就是壽;
氣別生全,糊涂就是樂。
民間常言:“老來福,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
修的,就是不貪的心,不管的手,不氣的嘴。
往后的日子,少點執念,多點隨緣,少點計較,多點糊涂。
你會發現,福壽這物件,往往在你放下的時候,悄悄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