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說過:“人到老年,孤獨是常態(tài),但孤獨不等于凄涼,關(guān)鍵看你怎么跟自己相處。”
小區(qū)里獨居的老人不少,有的過得亂糟糟,三天兩頭生病;
有的卻活得精氣神十足,買菜、養(yǎng)花、練書法,一天到晚忙不停。
民間常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到老了,最可靠的還是自己”。
人老了,若不幸只剩自己一個人,別慌,別愁,記住這三點,日子照樣能過出滋味。
一、把“身子骨”伺候好,別硬扛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不妄作勞”,這是老祖宗傳下的養(yǎng)身經(jīng)。
張奶奶今年78,一個人住了五年,身子骨比有些同住的老人還硬朗。
她的秘訣就兩條:早上六點起,晚上九點睡,雷打不動;
買菜專挑新鮮的,一頓一炒,從不吃剩菜。
前陣子她感冒了,沒像有些老人那樣“硬扛”,趕緊去社區(qū)醫(yī)院拿藥,還請鄰居幫忙買了兩天菜。
她說:“一個人,病不得,扛不得,你對身子好,它才對你好。”
老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獨居老人來說,這本錢更是金貴。
別總說“沒事,小毛病”,頭疼腦熱及時看;
別總省“菜貴,少買點”,三餐吃好比啥都強(qiáng);
別總逞“我還行,不用幫”,真動不了時,該求助就得開口。
把身子伺候舒坦了,一個人過日子才有底氣,這是最實在的道理。
二、給“心”找個寄托,別空著
《論語》里說“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人老了,心有寄托,孤獨就進(jìn)不來。
樓下的李大爺,老伴走后消沉了半年,后來跟著老伙計學(xué)畫畫,每天一畫就是一下午。
他說:“盯著調(diào)色盤,啥煩心事都忘了,畫完看著自己的畫,比啥都高興。”
不是說非得學(xué)畫畫,養(yǎng)只貓、種點菜、哪怕每天撿撿廢品整理整齊,都行。
關(guān)鍵是讓心有事做,別空下來瞎琢磨。
小區(qū)里有位獨居爺爺,沒事就坐在門口發(fā)呆,總念叨“沒人管我”,沒半年就病倒了。
老話說“人閑生是非,心閑生雜念”,一個人時,心空了,孤獨就會鉆空子。
找個能讓自己“投入”的事,哪怕每天花一小時,日子也會過得充實。
這份寄托,不是給誰看,是給自己的日子添點彩,讓每一天都有盼頭。
三、手里留“后手”,別太省
《增廣賢文》說“晴帶雨傘,飽帶饑糧”,人老了,手里的錢就是“雨傘”和“饑糧”。
王爺爺退休后,每月退休金除了吃喝,都攢著,還特意辦了張卡,存了“應(yīng)急錢”。
他說:“一個人,最怕半夜生病,手里有錢,叫救護(hù)車都有底氣。”
這話實在。
獨居老人,千萬別學(xué)有些長輩“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該花的得花。
比如,換個防滑地板,買個智能手環(huán)能一鍵呼救,這些錢花得值。
別總想著“留給誰”,你把自己照顧好,不麻煩別人,就是最大的好。
老話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這糧,不光是米面,更是應(yīng)急的錢,是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
一個人時,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真的很難。
人老了只剩自己,不是世界末日,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
就像一株老樹,哪怕身邊沒了其他樹,照樣能迎著陽光生長。
記住這三點:
把身子伺候好,別硬扛;
給心找寄托,別空著;
手里留后手,別太省。
民間常說“自助者天助之”,你對自己上心,日子就對你溫柔。
一個人吃飯,也要擺上碗筷;一個人過節(jié),也要買點糖果。
這份對生活的認(rèn)真,就是對抗孤獨最好的武器。
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