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海峰的通信生活
當智能化浪潮逐漸涌入產業核心生產環節,你是否想過那些驅動智能決策的海量數據,僅僅存得下就夠了嗎?如何讓它們流動起來,成為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
帶著這樣的疑問,7月2日至3日,筆者走進了“存力中國行”啟動儀式暨廣東首站活動,這場匯聚了信通院專家、運營商代表、科技企業的座談會與實地調研,深度解析存儲產業在數據要素化浪潮中的核心價值。當數據有了專門的“智慧港口”,將掀起怎樣的浪潮?
產業趨勢涌現,數據存儲潛力巨大
智能時代呼嘯而來,數據存儲亟待從幕后的支撐角色走向產業變革的舞臺中央。
一方面,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根據IDC報告顯示,2030年全球每年將產生1YB數據,這相當于需要1.1萬億個1TB的硬盤才能存下,而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數據生產國,但目前數據保存率較低,很多數據因存儲能力或管理問題被浪費。
另一方面,原生AI應用井噴。當病理AI診斷模型訓練需要百萬級干凈、標準的切片數據,當新能源汽車電池壽命預測模型需要億級全生命周期、時序連貫、誤差小的充放電數據,都說明了穩定、高質量、多模態的數據供給十分必要。
這兩大趨勢疊加,讓數據存儲的價值從被動存放轉向主動賦能,也讓“存力”這一概念走進公眾視野。簡單來說,存力是指數據存儲的綜合能力,它與算力、運力共同構成數字時代的三大核心基礎設施。
而存力作為承載數據全生命周期價值流動、保障數據要素高效配置與安全可控的核心底座,其價值日益凸顯。有測算顯示,1GB先進數據存力能帶來60元GDP增長,按此推算,2030年中國將有條件打造千億美元級的存力底座產業。
只是存數據?業界早有定論
可能有人會問:不就是存數據嗎?為什么要專門提出“存力中心”?簡單說,存力中心不只是硬盤和機柜的堆砌,而是要實現數據的歸集中心、保護中心、治理中心、開發加工中心、供給中心于一體,讓數據要素在“采、存、算、管、用”的全生命周期達到高效管理。
大家可以把存力中心想象成現代化的智慧港口,不僅要有能停靠萬噸巨輪的深水泊位(存儲容量),還要有精準調度的智能控制系統(數據治理)、全天候安防體系(數據保護)。存力中心就是這樣的數據港口,讓每一份數據在這里完成從原始資源到增值資產的遠航。
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已為存力的長遠發展鋪路,如2023年,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我國存儲總量要超過1800EB,先進存儲容量占比達到30%以上,重點行業核心數據、重要數據災備覆蓋率達到100%。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已推動存力建設顯現扎實成效。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存力規模達1580EB,較2021年翻番,先進存儲占比提升至28%,且近幾年存力規模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彰顯出我國存力建設在規模擴張與質量升級雙軌并行的良好勢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國存力領域雖仍面臨存而不用、用而不深等挑戰,但多重積極信號已勾勒出清晰的突圍路徑。在“存力中國行”廣州座談會上,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探索最優路徑,共享最佳實踐;二是聚焦存力服務普惠與效能提升;三是強化技術攻關與產業協同生態構建。
運營商在存力建設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廣東電信與國內領先SSD廠家建立聯合實驗室,測試研發的QLC閃存產品在電信高可靠、高讀寫壓力環境下的表現優異;廣東聯通已構建起全面的產品矩陣,既包含針對海量非結構化數據設計的具備持久性與SLA保障的對象存儲,也涵蓋適配AI大模型發展需求的向量數據庫,并推動相關技術迭代。
存儲廠商有何動作,存力如何賦能企業
存力建設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存儲廠商的技術和行業企業的實踐尤為關鍵。筆者跟隨“存力中國行”走進廣東代表廠商與企業。
在存儲廠商中,華為的思路頗具代表性,其以“規模聚數、高效治數、安全供數、產業用數”為四梁八柱:通過Omni-Dataverse全局文件系統打破數據孤島,實現跨區域數據可管、可視、可流動,筑牢聚數基礎;依托ModelEngine工具鏈提供數據準備、模型訓推、應用編排全流程能力,提升治數效率;以軟硬一體可信空間保障數據流通安全,構建供數屏障;最終聯合行業伙伴打通場景落地,實現產業用數閉環。
在國產化存儲賽道上,廣電五舟這家企業同樣值得關注,其作為專業的智能算力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國產化存儲技術領域,打造全國產分布式存儲、全閃存系統,在廣州政務云等項目中實現全國產化先進存力底座的落地,為存力產業自主可控提供堅實支撐。
再看企業端的實踐,這次走訪的華銀康令筆者印象深刻。華銀康是專業做病理AI醫學診斷服務的企業,其病理診斷AI模型需要海量切片數據訓練,但醫療數據存儲有兩個硬約束:一是一張數字病理切片可達1 GB,二是患者隱私不容有失。華銀康的解法是握手華為,部署分布式存儲系統,通過高效壓縮技術降低空間壓力,再用多層防勒索技術筑牢安全防線。
筆者觀察:存力已成為AI時代通用基礎設施
這次存力中國行廣東站的探訪,讓筆者真切地感受到存力中心的價值。
對各行業而言,它打破了數據利用的門檻,尤其讓小企業無需自建復雜存儲系統,就能借助公共存力底座獲取跨行業的高質量數據資源,在AI時代與大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對政府、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它更像搭建了數據共享的安全橋梁,讓公共服務的精度與溫度同步提升。
在筆者看來,存力中心建設的意義在于其重構了數據價值鏈,過去數據價值停留在企業內部,現在通過建設存力中心,數據能跨企業、跨行業流動,產生“1+1>2”的效應。
創新永無止境,攀登未有窮期。當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存力中心或許會像當年的電網、高速公路一樣,成為支撐經濟社會運轉的通用基礎設施。而存力中國行的意義,正在于讓更多人看到這一點,共同推動存力產業從量變走向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