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7月9日,一名博主在青甘大環線大柴旦至敦煌方向453KM處的正規非鋪裝道路遭遇三角釘扎胎,3車12條輪胎報廢,最多一條扎30多顆釘子。
這個旅游博主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近年來多地頻發的惡意扎胎事件的縮影。荒野里的釘子陣,比狼更可怕。
事情發生地,在青海海西州大柴旦至敦煌方向的一段非鋪裝道路上。表面看,這條路有里程碑、應急停車區,甚至入口還有執勤人員發放提示紙條,怎么看都不像是無人管理的野路子。
可偏偏就是這樣的地方,三輛車的輪胎被扎得千瘡百孔,最多的一個輪胎嵌入了數十枚鐵蒺藜。這玩意兒可不是自然產物,而是專門用來扎胎的,撒下去就是奔著讓過路車寸步難行去的。
有人猜測是附近修車鋪搞的鬼,畢竟輪胎一壞,生意就來了。可這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最近的補胎點可能得開上百公里,真要是修車黑產鏈,這布局成本也太高了。
另一種可能是牧民糾紛,但這條路是正規通行區域,不存在誤入私人領地的可能。還有一種更陰暗的推測——純粹是心理扭曲者的惡意破壞,就像某些人往公園沙坑里撒圖釘一樣,不為利益,就為看別人倒霉。
警方要查這事,難度不小。高原荒漠地帶監控稀少,撒釘子的人要是挑準了盲區下手,還真不好抓現行。
但也不是完全沒線索。鐵蒺藜這種專業扎胎器,普通人家里不會隨便備著,警方完全可以從銷售渠道入手,查查最近誰批量買過這玩意兒。
另一個突破口是行車記錄儀。雖然事發路段沒監控,但過往車輛的行車記錄儀可能拍到了可疑人物或車輛。
警方可以排查事發時間段前后的通行記錄,如果能鎖定某個反復出現的面孔,案子就有眉目了。此外,鐵蒺藜上說不定會留下指紋或DNA,現代刑偵技術完全可以從這些小細節里挖出真兇。
那撒釘子的人,到底會面臨什么后果?
別以為撒釘子只是惡作劇,法律上這玩意兒是可以入刑的。參考以往案例,比如陜西有個因為泄憤在馬路上撒釘子的,直接被行政拘留。更嚴重的,像廣西有個案例,因為撒三角釘導致多輛車爆胎甚至側翻,最后被判了三年半,罪名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這個罪名的厲害之處在于,它不要求實際造成人員傷亡,只要行為本身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就能定罪。
換句話說,哪怕沒人受傷,只要撒釘子的行為可能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安全,法官就能重判。如果真有人因為爆胎導致車禍,那刑期可能直奔十年以上。
這件事最讓人后怕的是,它發生在一條官方認可的非鋪裝道路上。游客按照正規路線走,卻依然可能中招。青甘大環線是近年來自駕游的熱門路線,如果這種惡意破壞行為不遏制,誰還敢去?
當地文旅部門趕緊表態要聯合公安加強巡查。但說實話,高原地區地廣人稀,全靠人力巡邏不現實。
更可行的辦法是增設監控,或者在熱門越野路段安裝智能感應設備,一旦檢測到異常金屬物,立刻報警。另外,自駕游客也得長點心,備好補胎工具和應急通訊設備,畢竟在無人區等救援,不如靠自己。
這案子如果最終查實是人為故意,很可能成為旅游安全管理的轉折點。以往類似事件大多不了了之,但這次輿論關注度高,官方壓力大,不嚴查不行。
未來可能會有更嚴格的特種工具管制,比如四角釘的銷售登記。旅游部門也可能推出高風險路段的實時預警系統,讓游客提前避開隱患區域。
另一方面,這類事件也暴露了荒野旅游的監管漏洞。風景越美的地方,往往管理越粗放。如何平衡探險自由與安全保障,是未來旅游開發必須面對的難題。
荒野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未知,當車輪碾過的不僅是砂石,還有人心險惡時,我們該追問的不僅是兇手是誰,更是如何讓遠方依然值得奔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