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帶著主觀的情感,能完全做到客觀公正,必須有可以量化的標準;
美女帥哥不小心踩了你一腳,你可能不僅不會怒不可遏,反而會覺得很幸運很開心;
但是普女普男只是沒讓你100%滿意,沒有給到你超出你預期的待遇,你可能就會吹毛求疵,把嫌棄鄙夷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覺得自己正義寬容。
估計這是不少人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
沒有什么理性和禮貌,只有雙標和盲從。
為什么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不了批評了?
原因在于,過去的溫良恭儉讓,先禮后兵,已經被無數(shù)人在無數(shù)情況下證明不好用了;
先“重拳”反擊,保護自我,制衡和平等地“創(chuàng)死”對方,再解釋道歉,已經成為某種正義之舉,一種自尊自愛的表達方式了。
批評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審判和定義,很少能做到客觀公平,批評的本質很多時候就是PUA,不是為了你好,而是為了他們好,為了某個他們難以啟齒又讓他們心癢癢的目的。
所以,幾乎不存在什么對事不對人。
人面對一件事一個人的態(tài)度不同,往往要追溯到他的童年經歷和過往創(chuàng)傷;
就像我說的,一個人莫名攻擊你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把你代入了他的人生劇本中。
但是,你和他的人生劇本,是不一樣的,他不知道更多的細枝末節(jié),不了解前因后果,單憑一個主觀判斷,他就對你不滿意了,對你開啟了討伐攻擊模式,還找借口說是批評你;
而真正勉勵你,為你好的批評,你一定能感受得到,因為它會考慮到對你的影響;
而多數(shù)批評和指責可以決定對錯,還能影響輿論;
大庭廣眾下的批評和攻擊,多是做給別人看的,是讓別人有樣學樣,拿你當靶子,降低你的社會評價和地位,是為了達到控制你的目的;
所謂的對事不對人,多數(shù)是混淆是非,避重就輕;
事實是,只要一個人想,就算他不能完美地顧忌到你的尊嚴,他也會笨拙地以不傷害的方式告訴你你存在的問題。
只要對方帶著個人情緒和偏見,你一定能覺察出不對勁兒;
甩鍋的人,會用批評和善意的規(guī)勸為外衣,迷惑你,讓你上當;
嘴上嚷嚷的對事不對人,其實就是為了自己面子不糊,給自己找臺階下,仿佛有了對事不對人這個護身符,就可以牙尖嘴利,可以任意妄為;
讓你改正的對事不對人很少,讓你跪下服軟的對人不對事很多;
我對對事不對人的態(tài)度是,一個人當眾的批評你,而你并沒有規(guī)定規(guī)矩范圍內的錯誤,這就是惡意的泄憤,是為了自己支棱起來,讓你臉面皆無;
碰到這種人,你要直戳他的軟肋,不要心軟,因為贏的感覺太爽了,惡意傷害你的人,你不能允許他贏。
說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圖文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