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輝在前進鎮訓昌種植專業合作社大豆田調查苗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劉月輝:黑龍江省政協委員、黑河市政協委員、嫩江市政協委員,嫩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科技工作者,黑河市第六、七批拔尖人才,黑河市勞動模范,全省農技推廣系統十佳專業技術能手稱號。
在嫩江市遼闊的黑土地上,總有一個身影穿梭于阡陌之間——她就是被農民親切稱為“劉老師”的研究員劉月輝。
28載扎根土地,劉月輝始終保持著“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的初心,將科技興農的種子播撒成片片金黃。
“家鄉的黑土地更需要我”
1996年的夏天,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典禮上,劉月輝攥著燙金的畢業證,做出了讓同窗驚訝的選擇——放棄省會城市農業科研單位的“橄欖枝”,回到家鄉嫩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報到。“城里的實驗室固然好,但家鄉的黑土地更需要我。”這個扎著馬尾辮的姑娘,背著裝滿農業書籍的帆布包,一頭扎進了嫩江的村屯。
彼時的嫩江,農業生產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階段。農民們守著肥沃的土地,卻因缺乏科學技術,糧食畝產始終在低位徘徊。劉月輝至今記得第一次下村的場景:一位大爺看著她帶來的玉米新品種種子,搓著布滿老繭的手直搖頭:“姑娘,這玩意兒能比咱種了一輩子的老品種強?”
為了打消農民疑慮,試驗田成了劉月輝的“戰場”。她卷起褲腳,從整地施肥到播種收割,全程示范操作。秋收時節,金黃的玉米堆成小山,試驗田的玉米畝產比傳統品種高出150公斤,圍觀的農民眼里有了光,“原來種地真能用科學‘算’出來!”
從那天起,“小劉技術員”的名號在嫩江村屯傳開了。
從田間講臺到云端課堂
東北的寒冬,零下30攝氏度的氣溫凍得人伸不出手。但嫩江市伊拉哈鎮的村活動室里,卻擠滿了聽農技課的農民。劉月輝站在黑板前,一邊咳嗽一邊講解大豆抗寒播種技術,嗓子啞了就含顆潤喉糖。“劉老師,您歇會兒吧!”有農民心疼地遞過熱水,她卻擺擺手:“開春播種就這幾天,耽誤了就是一整年的收成。”
為了讓科技更快惠及農民,劉月輝學會了“跨界”:在電視臺開設《田間課堂》欄目,每周錄制農技專題片;建立微信培訓群,每天隨時解答農戶問題;開發“嫩江農技”手機App,把種植手冊變成指尖上的知識庫。70歲的農民王大爺學會用App查病蟲害圖譜后,逢人就夸:“劉老師讓咱老漢也用上了‘種地神器’!”
劉月輝的手機更是24小時開機的“農技熱線”。去年玉米出苗后,臨江鄉農戶霍銘家的玉米發生大面積紫苗,凌晨兩點打來電話。劉月輝趕到玉米田,經仔細查看,診斷為低溫等導致的玉米磷吸收障礙,她告訴霍銘不用擔心,抓緊趟趟地,提高地溫,就能緩過來。“劉老師比120來得還及時!”霍銘逢人便說。
讓示范田成為致富樣板
在嫩江市廣袤的黑土地上,遍布14個鄉鎮的科技示范戶格外引人注目。劉月輝像培育種子一樣培育著這些“科技帶頭人”:最南部伊拉哈鎮的張樹民試種高蛋白大豆,她每周蹲點指導;最北部多寶山鎮的吳化鋒搞玉米密植,她頂著烈日測算株距;合作社理事長張洪武嘗試大豆稀植技術時遭遇瓶頸,她帶著專家團隊連續15天在地里測株高、數粒數,制定出最佳技術方案,最終畝產達到210.6公斤,比周邊農戶高出近20%。
“一個人懂技術不算啥,要讓全村人都嘗到科技的甜頭。”劉月輝牽線搭橋,讓嫩江市與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建立長期合作,每年有20多個農業科技項目在嫩江落地。2017年起,她還聯合氣象局推出《氣象與農事》簡報,把天氣預報精準對應到播種、施肥、收割的每個環節,8年來累計發放200多萬份,成了農民口袋里的“農時指南”。
這些年,每到收獲季節,農民們都會給劉月輝送來一捧捧新糧。“劉老師,這是俺家今年最飽滿的大豆,您嘗嘗!”每當這時,她都會小心翼翼地把豆子收進玻璃瓶,瓶身上貼好標簽:“科洛鎮王艷華家2024年產”“臨江鄉霍銘家2024年產”。
在劉月輝的帶領下,嫩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榮獲“星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稱號,全市糧食畝產連續5年增長,越來越多的大豆種植戶突破畝產500斤大關。但她依然保持著每周下村3次的習慣,后備箱里永遠備著雨靴、卷尺和土壤采樣器。“黑土地給了我養分,我得把這份恩情還給土地和農民。”
把農民心事寫進提案里
“當政協委員,就得替農民說話。”劉月輝的辦公桌上,常年放著一個磨邊的筆記本,里面記滿了農民的“土話訴求”:“今年小麥價低,明年不想種了。”“鎮上農技員太少,病蟲害來了抓瞎。”“大豆食心蟲年年鬧,咋能統防統治?”
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問題,被她一筆一畫整理成提案。《關于加強政策引導穩定小麥種植的建議》提案提交后,嫩江市政府出臺了小麥種植補貼政策,穩定了30萬畝小麥種植面積;《關于加強鄉鎮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的提案促成全市20多名高學歷人員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提案《關于加強大豆食心蟲統防統治的建議》推動全市80%以上大豆進行統防統治,大豆蟲蛀率下降12個百分點。
“提案不是寫在紙上的,是要長在地里的。”每次提案辦結,劉月輝都會再下村回訪。在海江鎮,合作社理事長莊世勇指著自家的大豆田說:“去年按劉委員提案里說的統防統治,一畝地多收了30斤豆子,這可是實打實的收益!”
夕陽下,劉月輝走在田埂上,腳步堅實。她播撒在黑土地上的科技種子,正迎著春風破土而出,生長出鄉村振興的希望畫卷。
記者:付欣博
通訊員:馮欣悅
文字編輯:王亦凡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