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7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單產持平,夏糧總產量2994.8億斤,是僅次于去年的歷史第二高產年,全國夏糧實現穩產豐收。
但是,今年部分夏糧產區遭遇了干旱、高溫等不利天氣條件,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影響。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國家提出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推動農業科技的應用。那么,在這些不利天氣條件的影響下,這些夏糧產區是如何應對的呢?
六月下旬,山西洪洞縣的農民剛一完成小麥搶收,立即開始裝車賣糧。田間地頭的收獲正轉化為顆粒歸倉的實在成果。
種植戶李趙平正忙著把今年收獲的660噸小麥裝車,經過幾天的忙活,還剩下最后的50噸,他打算兩天內全部裝完賣掉。
山西洪洞縣眾禾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李趙平:前期天氣一直干旱,擔心產量上不去,通過澆地補救,還有政府的“一噴三防”,核算下來畝產量較去年每畝地還增加了幾十斤,我們心里挺高興。
洪洞縣所處山西省的小麥主產區,今年山西南部地區出現了罕見的冬春連旱,這里遭遇到十幾年沒有過的干旱天氣,連續超過半年沒有有效降水。
尤其是小麥成熟前的灌漿期是籽粒形成和充實的關鍵階段,需水量占整個生育期的30%~31%。此時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會導致籽粒干癟,影響產量。
最需要水的時候,旱情也沒有得到緩解。焦急的李趙平和鄉親們只能不停地用井水澆地,盼望能緩解旱情。
除了有限的井水澆灌之外,當時緩解旱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實施小麥“一噴三防”作業。早些年的“一噴三防”主要是在小麥生長中后期噴殺蟲劑,只能起到防蟲、防病等作用。
隨著科技進步,近幾年在殺蟲劑基礎上又加入了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噴灑,增加的營養劑能讓小麥更加健壯,防止倒伏,防御干旱。如今的“一噴三防”,“一噴”指的是一次性使用殺蟲殺菌劑、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混合噴打,“三防”指的是防治小麥穗期病蟲、防止小麥早衰、防范干熱風,再加上利用無人機可以實施大范圍噴灑。“一噴三防”成為這兩年國家為減少干旱可能引起的減產,而在糧食產區推行的一項針對性舉措。
因為山西省西南部部分地區今年異常干旱,想要保證小麥產量,“一噴三防”起碼得進行兩次。
在中央補助資金支持的基礎上,今年山西省財政也安排了專項資金持續開展“一噴三防”工作。但政府補貼資金只夠正常年份噴施一次。
眼看著旱情持續,當地的農業干部很是焦慮,籌措再一次“一噴三防”的資金成了當務之急。4月25日下午,洪洞縣農業農村局干部在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群里,向各保險公司尋求幫助。
山西省洪洞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 郭俊郎:幾家保險公司就找到我,說可以捐贈物資、開展服務活動。我們和專家商量、研判后,覺得針對當時的情況,還是開展小麥“一噴三防”葉面噴施作業對小麥生長更為有效,看保險公司能不能從災后理賠,向災前、災中服務轉變。
從災后理賠向災前服務轉變,就是要把保險理賠資金提前拿出來一部分,用于小麥“一噴三防”作業。農業保險是保險公司根據農作物減產程度進行賠付,減產30%以上啟動賠付,減產程度越高賠付標準越高。
為了降低理賠成本壓力,這兩年當地的幾家保險公司開始嘗試從“災后賠付”向“主動防損”轉型,幫助農民減少損失。當地曾對蘋果保險開展過風險減量工作,但是對小麥保險沒做過,尤其是對還不太熟悉的“一噴三防”這種抗旱形式的效果,各家公司起初都有懷疑。
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臨汾市中心支公司理賠客服分中心主任 姚偉國:沒有想到把肥料噴到葉子上能起到防止干旱的作用,我們當時想著他們是不是和第三方合作來騙保,并不能起到防災的作用。
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臨汾中心支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 富翔宇:老百姓接不接受,怎么協調這么大范圍老百姓參與這個事,效果能不能保證。
針對保險公司的疑慮,農業干部多次請農業專家給保險公司普及農技知識。
山西臨汾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 趙瑩瑩:去年在臨汾舉辦了全國的“一噴三防”現場會,當時就有三塊對照田做了對比試驗,有的是噴了一、兩次的,還有沒噴的,確實增產效果非常明顯,這些數據也打消了保險公司的顧慮。
這邊打消了保險公司的顧慮,那邊天氣預報顯示,5月18日前后,當地將會有一次持續三天的高溫天氣,最高溫度達40攝氏度,極有可能引發干熱風災害,必須在高溫天氣出現之前再實施一次“一噴三防”。這就意味著,保險公司必須在三天之內把資金撥付到位。
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臨汾市中心支公司理賠客服分中心主任 姚偉國:在農業這塊兒,我們本身就有風險減量的資金,我們連夜和省公司溝通,第二天早晨基本上就批復了這個資金。
從事后理賠轉向事前干預,從被動賠付轉為風險管理,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在經營農險時也逐漸在嘗試轉換思路。
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臨汾中心支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 富翔宇:老百姓的產量有保證了,對我們來說把事后的損失補償調整到事中的風險減量工作,對我們的整體成本控制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5月17日,40攝氏度高溫天氣到來的前兩天,當地多個小麥主產縣,一臺臺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綠浪翻滾的麥穗,噴灑出細密的“藥雨、肥雨”,為久旱的麥田送來了及時雨。
由于各部門和農戶們聯合起來共同全力應對旱情,當地春播的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長勢良好,294萬畝小麥也實現了穩產。
讓糧食產量不受惡劣天氣的影響,不僅是在山西,其他小麥主產省份也充分應用了先進的農業科技,來抵御旱情的影響。在陜西渭南的蒲城縣坊里村,渭南今年也遭遇了干旱。麥收這些天,每天都有附近的農戶趕到這里學習經驗。因為這里的田地今年小麥的產量比鄰村高出許多。
風調雨順的年景,當地的旱地畝產最高才能到800斤,今年渭南旱情嚴重,整個冬春都沒有有效降雨,降水量較同期減少超過八成,干旱、少雨、高溫,對旱地后期水肥跟不上的麥田畝產影響很大。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坊里村非但沒有受到旱情的影響,反而因為水肥協同畝產超過一千斤,這里實現增產增收,得益于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和技術的應用。
小麥播種時,滴灌帶隨著播種機械一同鋪設至田間,連接主管、接上水井后,澆地十分方便。在渭南,每畝地一次灌溉用水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降為30到25立方米,能節約70到75立方水。此外,滴灌配合施肥罐,還能實現水肥一體化,降低了施肥難度,也便于作物吸收。滴灌技術大大減少了勞動數量和勞動強度,種植作業也比之前輕松了很多。
記者在這里還看到當地少見播種的秋糧。由于缺水,灌溉降雨又少,靠天吃飯的旱區農民往往不種秋糧。如今由于滴灌帶顯著的增產效果,種植戶就敢于在小麥夏收后立即播種了大豆和玉米,播種的同時鋪下滴灌帶,等待秋糧的豐收。
技術的集成最終濃縮在一根滴灌管中,成本降低的同時,靈活、方便、準確地控制農作物的水肥施用時間和數量,顯著增加產量和提高品質。
據統計,到2024年底,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全國推廣面積已經超過了1.7億畝。
天公不作美,但依靠科學的方法、科技的力量,還有當地相關部門和農戶共同努力,這些地方的夏糧實現了穩產增產,這樣的收成來之不易。
而從全國來看,隨著近年我們開始實行糧食大面積提升單產行動,實行水肥一體化這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惡劣天氣對于糧食產量的影響。而要進一步穩定糧食生產,把最新科技應用到農業領域,還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央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