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張俊 封面新聞記者 羅軒
仲夏時節,平昌縣南天門旅游景區的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示范片里,玉米葉片舒展,豆苗生機盎然。省農科院駐平昌幫扶工作隊隊員熊偉蹲在田埂上,正手把手教村民調整大豆種植間距:“普通玉米品種一畝種3100株左右,咱這成單716號能種4300株,把間隙留出來種大豆,玉米能收900多公斤,大豆還能收200多公斤。”
這片100畝的示范田,藏著不少“科技密碼”。膜下滴灌的管線像毛細血管般延伸到田間,水肥一體化設備精準調控著每一株作物的“營養餐”。熊偉指著田壟上的傳感器說,“這些設備能實時監測土壤墑情,極端天氣也不怕。”
如今,這樣的技術已推廣到白衣鎮等片區。熊偉帶著團隊研發的丘陵地專用播種機,在坡地上靈活作業,“以前‘望天收’的地塊,現在靠機械化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在石馬社區的水稻試驗田,250多個水稻品種按標號整齊排列。南天門旅游景區管委會鄉村振興股股長李敏撥開一株稻穗,飽滿的谷粒沉甸甸的:“我們每周三次蹲點記錄數據,就是要選出最適合本地的品種。你看這個新品種,分蘗多、抗病性強,測產畝產達到560公斤,比普通品種高出不少。”
技術人員在智能化水培牧草大棚里查看大麥苗長勢
肉牛產業是平昌的“重頭戲”。走進華茂農業科技公司的智能化大棚,滿眼翠綠的大麥苗長勢喜人。技術負責人陳衛東抓起一把鮮草,掂量著說:“傳統牧草冬天就斷供,現在這大棚一天能產5噸鮮草,800頭牛的‘口糧’全不愁。你看這草,水分足,蛋白質含量超過20%,育肥牛吃了長得快。”
今年以來,平昌搭建起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紅茶研究院等平臺,24個重點項目加速推進,130余家新經營主體活力迸發,肉牛存出欄達17萬頭,茶葉年產量突破1萬噸。下一步,還要在“育龍頭、延鏈條、強科技”上下功夫,力爭2027年農高區平昌區塊綜合產值突破50億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