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可分為候鳥和留鳥。
候鳥每年都在長途跋涉的遷徙,甚至要跨越茫茫大海,例如我們熟悉的燕子,遷徙目的地更是遠至非洲。
候鳥之所以遷徙,主要原因在于食物,假設北京的冬季溫度很低,導致昆蟲數量急劇減少,為數不多的也躲在地下,鳥類作為恒溫動物,為了時刻保持體溫,需要24小時消耗巨大的能量,所以它們需要吃大量的蟲子。
冬季北京昆蟲數量少,如果不前往溫暖濕潤的南方,鳥類很可能被凍死餓死,所以候鳥要往溫度適宜的地方遷徙,那里有豐富的食物,而所謂的“南方”,并不單指我國長江以南一帶,泛指北半球冬季時,地球上溫潤的區域。
山東煙臺有座島嶼,叫“長島鳥島”(車由島),面積為0.044平方公里,島嶼保持著天然生態系統,是很多候鳥的中轉站。
很多候鳥在長途遷徙過程中,并不能一口氣完成,中途需要補充水和食物,而且還需要淡水,所以很多海島成了候鳥的休息站。
每年春末夏初,鳥島上會有大概220種鳥類,例如白尾海雕、鶚鷹、比利時紅隼、丹麥云雀、瑞典烏鴉等,這里遠離人類社會,藍天碧海、食物充足,是候鳥理想的休息站,每年停留在此的候鳥數量超過1萬只。
然而令人震驚的一幕是,工作人員登島后發現了大量鳥類尸體,遍地滿滿都是散落的翅膀和其他部位殘軀,更令人憤怒的是,還有大量腦袋,此外,一些候鳥被捕網“鎖住”。
捕鳥網的原理是通過細密扎實的線捆住鳥類強有力的翅膀,使得它們一旦稍作掙扎,網就會越纏越緊,越是掙扎,勒的越緊,最后只能斷氣身亡。
如果掙扎一段時間后放棄,這些鳥會被海風不斷吹拂,沒有水,沒有食物,只有不斷的哀鳴,最后無奈的被活活餓死,其中不乏大量一級、二級保護動物,例如白尾海雕、白眉鷹等。
原本候鳥紛飛,儼然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如今卻是一片慘狀,海島竟然成了候鳥的墳墓!
背后的兇手,就是那些摸清候鳥遷徙路線的偷獵者,對于價值高的候鳥,他們會整只非法出售,對于價值低的候鳥,他們會殘忍的現場取下部分,其余則丟棄在一旁,真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相關人員發現此事后,迅速對附近76家餐廳展開調查,打擊餐廳后再順藤摸瓜逮捕了偷獵者!
不僅是我國,可以說,全球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不法分子,例如2023年5月,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發現,原本3月份應該有很多候鳥從非洲抵達英國,然而到了5月份,候鳥數量少得可憐,它們去了哪里?
候鳥的遷徙線路很難改變,就像是祖輩烙印在體內的基因似的,之后根據專家調查,發現這批候鳥在經過埃及時,被大量非法捕殺,數量甚至超過了1.4億只,德國電視臺也報道過此事,內容是埃及沿海和尼羅河谷附近有大量捕鳥網!
候鳥相比于留鳥,它們本身的命運就要艱難坎坷很多,在遷徙途中,候鳥要面臨狂風暴雨,還記得高爾基的《海燕》嗎?
此外,很多年老的候鳥因體力不支,在中途死亡,它們還要遭遇自然界天敵的捕獵,如果中途還有人類這種高等智慧生物的捕殺,這對于鳥類來說,無疑是降維打擊。
據科學家調查,隨著人類文明的加速發展,對自然界的影響也在迅速加深,全球約有13%的鳥類處于瀕危狀態,超過40%的鳥類數量正在急劇減少。
如果候鳥消失了,地球有什么影響?
候鳥有助于植物的傳播,它們在A地吃下后,飛到B地排出糞便,植物種子實現了地域轉移,一些生存能力強的魚卵也是同理,很多小池塘在3~5年后就會“憑空”有魚,其中部分功勞得歸于鳥類。
此外,一旦沒有了鳥類,昆蟲將肆無忌憚的繁衍,按照地球自然法則,越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繁衍后代的數量就越少,一條魚的魚卵動輒數萬枚,而一頭老虎每胎產2仔(大多數情況)。
昆蟲的繁衍能力更可怕,不僅后代數量多,成熟期還早,繁衍周期短,大量昆蟲會鋪天蓋地的席卷自然界,從而逐步蔓延到人類社會,它們開始瘋狂破壞經濟作物,最終朝著人類生活區“進攻”。
糧食饑餓會造成大量人類餓死,還有疾病的傳播更是防不勝防,糧食或疾病,都會加劇社會動蕩,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居然是我們不以為意的小蟲子。
可以說,鳥類雖然看似跟人類沒什么關系,但它們卻為人類社會筑起了一道防御網,控制著害蟲的數量,也就是說,非法偷獵的人不僅在肆意殘害生靈,更是在破壞自然生態平衡,我們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保護鳥類的同時,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