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經經!政經金觀察。
本周,特朗普的關稅戰暫緩期滿90天。就在這個當口,他又突然宣布延期了!
他給日本、韓國、南非等14個國家的領導人寄出信函,宣布將征收25%到40%的關稅;隨后,他又向巴西、菲律賓等8國發信,稱將加征最高50%的關稅,8月1號開征。
“可以說是確定的,但并非百分百確定。如果他們提出替代方案,我們持開放態度。但目前情況大致如此。”特朗普稱。
那90天里,他干了點啥呢?
我數了一數,英國、越南、柬埔寨,只有這三國和美國談成了框架性協議。就連美國自認挺好拿捏的日本,也在關稅談判中表現得很是強硬。
“目前,日美之間尚未達成最終協議,這是因為日本政府沒有輕易讓步,始終堅持強有力的談判方針,該爭取的爭取、該守護的守護。”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
特朗普只好自己給自己找個臺階,說推遲執行,然后發出那幾十封信。
評論分析稱,這是特朗普在談判受挫后的策略性調整。要我說,這說得客氣了,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根本無法解決他面臨的問題。
增加財政收入、平衡貿易逆差、讓制造業回流美國,這都是特朗普覺得加征關稅能實現的。特朗普向來喜歡把關稅當“萬能藥”,但事實又如何呢?
首先,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如果實現了制造業回流,美國人都改買國產商品,那誰來為關稅買單呢?這塊財政收入不就沒了?
第二,制造業回流,真那么簡單嗎?
發起此輪關稅戰后不久,特朗普就表態要求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加快將iPhone手機的生產線遷回美國,否則就將對蘋果開征至少25%的關稅。
然而過去的多年里,全球貿易建立在比較優勢等理論基礎上,國際分工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像蘋果手機這樣的智能產品,更是全球供應鏈分工協作的典型受益者。
英國《金融時報》做過這樣一個分析:蘋果手機的新機型是由大約2700個不同零部件組成的精密拼圖,蘋果在2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87家供應商,目前只有不到5%的蘋果手機零部件在美國制造。如果完全在美國組裝,那么一臺蘋果手機將會被賣到3500美元,約合25100元人民幣,售價至少是現在的兩到三倍。
所以,生產線回遷美國?一個大大的問號!
再來看一個細節。
在特朗普同英國和越南達成的這兩份有限的協議里,針對轉運商品和所謂供應鏈“安全”也都暗藏了一些算計:比如,經越南輸美的商品將被征收40%轉運關稅;美國對英國鋼鐵和制藥等戰略領域設置了嚴格的所謂“安全”條款,要求相關行業必須“盡快滿足美國在供應鏈安全和生產設施所有權方面的要求”,這都被外界認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針對的恐怕還是中國。
近期發表在《紐約時報》的這篇題為《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國》的文章直接指出:特朗普的貿易談判代表還在推動印尼等越南的出口導向型鄰國,減少供應鏈中的中國產品含量。
把中國供應鏈排除在外,特朗普能做到嗎?
這讓我想到上個月底的一場供需對接會。即便全球貿易風向飄忽不定,還是有美國等14個國家的海外采購商不遠千里飛到中國,實地走訪工廠、對接中國供應商。對于許多海外買家而言,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或許會改變采購習慣,但不會改變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
“改變主要在于采購習慣,以往客戶習慣下大單集中運輸,如今則轉為小批量進貨。究其根源,中國在制造能力和生產規模方面擁有獨特而多元的實力。”這家總部位于上海的供應鏈平臺企業海智在線客戶開發經理翰山告訴我。
不僅如此,中國成熟的供應鏈和工藝,直戳海外采購商“痛點”。
你知道嗎?中國的保溫杯制造的一體化成形工藝,就能被快速應用于航空器儲水罐和胰島素保溫裝置。不過,這項看似成熟的工藝,要是放到美國,不僅要從頭開始投產,費時費力做出來的產品也可能面臨成本高、可靠性差的尷尬局面。
“這個美國客戶,主要生產航空器儲水罐,幫他對接的就是做保溫杯的工廠,用沖壓的方案一體成形。這個領域,中國浙江永康產能占了全世界70%,它的相應的設備、工人的經驗、沖壓模具,全在中國。”海智在線合伙人兼副總裁劉海濤表示。
可見,即便美國要讓制造業回流,也離不開中國供應鏈的強大支撐。
所以,這么看來,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恐怕真沒他想象的那么管用。沒能讓蘋果生產線遷回美國,沒能讓好萊塢拍上更多電影,更沒法帶來美國的再次偉大。道理很簡單,把關稅當萬能藥,既違背經濟規律,更缺乏國際共識,注定難以持續。
你們覺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看看新聞記者: 金普慶
編輯: 樓崇星
責編: 王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