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中國運用創新技術提升監管效能的實踐值得各國借鑒。”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7月11日結束了歷時兩周的對華全范圍核安全監管綜合評估。評估組組長、英國核安全監管辦公室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監督員馬克·福伊今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肯定了中國在核安全監管方面的三大創新實踐。
7月1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綜合評估新聞發布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攝
馬克·福伊告訴記者,三大創新分別是:中方會組織核工業產業鏈各方高層代表定期就國內外核安全發展情況開展交流,確保全行業同頻共振、一致推動核安全水平持續提升;積極開發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核監管效率、安全性及創新性;利用大數據和實時監測技術開發多個集成數據平臺,通過提升安全信息分析能力強化監管,支持監管部門及相關單位做出及時、有效決策。
這是中國自1994年以來,第5次邀請機構對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進行評估。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李治國介紹,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綜合評估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同行咨詢和評估服務之一,旨在基于IAEA最新安全標準,為成員國提供改進建議,協助成員國持續優化和完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
“機構提供的是菜單式評估,一共包括22個方面,成員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其中一部分來開展評估,我們中國這一次選擇的是全部評估項目。”李治國指出。
在李治國看來,中國核安全監管既面臨氣候變化影響、供應鏈可靠性等全球共性問題,也面臨核電規模大、首堆新堆多、同址群堆多等個性挑戰,保障上百臺機組近百年安全運行,確保核電建設規模化高峰期建造質量成為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中國的核安全監管機構秉持開放透明、積極進取的態度,主動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全范圍核安全監管綜合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一年多以來,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會同各有關方面,依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標準開展自評估,并在評估期間積極配合各方專家深入開展文件查閱、分組訪談及赴多家核設施單位現場參訪。
馬克·福伊說,評估團隊由來自17個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的20位高級監管代表、4位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和1名觀察員組成。他們實地考察了中國的核電站、管理設施、燃料循環設施、醫院等。
“盡管會因語言不同遇到一些障礙,那也沒有問題,我們有翻譯幫助溝通。我們每天也會開組會,大家湊到一起分享各自的發現和對問題的理解。”馬克·福伊說,這些舉措可確保此次評估的客觀性和獨立性,而評估的最終報告也將向公眾公布。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中國在運在建和核準待建的機組共112臺,位居全球第一。另有民用研究堆22座,民用核燃料循環設施21座。中國運行的核設施保持著良好的安全紀錄,在建核設施建造質量總體受控,全國17萬枚在用的放射源和33萬臺射線裝置安全受控,全國的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今天上午,國際原子能機構評估組向中方提交了一份初步評估報告。報告也提出中國需要在后續予以繼續關注的建議。
馬克·福伊表示:“中方有一個非常堅實、有力,可靠的監管機構,能夠保證在中國核與輻射法律和監管框架的有力執行。”
李治國表示,中方將認真分析評估組提出的建議。核安全無國界,中方將堅持公平原則,本著務實的精神,以更積極的姿態和實際的行動參與核安全國際合作,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貢獻智慧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