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水果集體“斷崖式”降價,原因何在。
鯨商(ID:bizwhale)原創
作者 | 胡篤之
曾經被貼上“輕奢標簽”的榴蓮、藍莓、荔枝、芒果們,正從“按個計價”的神壇跌落——這不是局部市場的偶然波動,而是一場席卷全球的價格雪崩。
一年間,部分品種價格腰斬再腰斬,跌幅超七成。貨架上“每日調價”的標簽,正改寫著消費者對“高端水果”的認知。而在廣西南寧,這類熱帶水果出現了“爛大街”現象。
這場變局背后,是供應鏈從種植端到冷鏈的全鏈路革新,是消費者從“嘗鮮炫耀”到“日常剛需”的心態轉身,更離不開電商平臺用補貼撕開的市場口子?;蛟S,中國供應鏈的滲透力有多強,高端水果的“平民化”速度就有多快。
而從“吃不起”到“吃不下”,這場價格風暴正沿著產業鏈上下游掀起連鎖反應。消費端的選擇邏輯如何重塑?銷售端的盈利模式面臨怎樣的重構?供應鏈端又將迎來怎樣的生死考驗?
高端水果為何“大降價”
今年年初,就有杭州的水果店老板吐槽:“發現車厘子的價格與剛上市時相比,已經“攔腰斬”。到了最近,剛上市的荔枝,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以往暢銷的桂味荔枝曾賣到每公斤94元,妃子笑最高接近24元。而到了今年,許多主產區的妃子笑已跌至2到4元一公斤,甚至有電商平臺推出9.9元包郵三斤的超低價促銷。
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荔枝大量上市,價格低于成本更是成了普遍現象。在北方市場,荔枝的價格比5月又下降了30%,遠低于去年同期。
榴蓮同樣“跌落神壇”。僅一個月時間,全國榴蓮批發均價從35元/斤急速下滑到22元/斤,降幅超過三分之一。陽光玫瑰葡萄的價格更是不斷下滑,從10年前的500元/斤跌到如今3元/斤都少人問津。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高端水果價格的全面“塌方”?
從生產供應的角度來看,可能是高端水果的產量出現了大幅增長。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高端水果的種植技術得到了推廣和改良。例如,一些原本種植難度較大的熱帶水果,現在可以在更多的地區種植,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這使得市場上高端水果的供應量迅速增加。當供應量遠遠超過市場的需求時,根據經濟學的供求原理,價格必然會出現下降趨勢。
同樣是荔枝,今年全國總產量同比增長一倍,突破345萬噸,廣東、廣西、海南齊迎大豐收。陽光玫瑰葡萄的種植面積在十年內暴增50倍,供過于求導致價格大跳水?!?025年全國荔枝生產形勢分析與管理建議》預計,明年全國荔枝預計產量將進一步創新高,達到365萬噸以上。
其次,科技進步大幅提升國產能力。過去很多高端水果依賴進口,如今通過品種優化、溫室種植等現代農業技術,藍莓、車厘子、榴蓮等紛紛實現國產化。例如,2024年中國藍莓總產量已達78萬噸,較2020年增長近兩倍,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藍莓生產國。云南、山東主產區的新技術提升了產量和供應周期,市場供給更加充足。
在技術層面,尤其物流冷鏈技術的升級,讓水果運輸的成本下降不少。冷鏈運輸讓荔枝的損耗率從30%降到10%,跨境快線和海運極大縮短了車厘子、榴蓮的運輸時間,降低了成本,最終拉低了終端售價。
消費觀念的轉變也推動了高端水果“去貴族化”。與過去相比,年輕消費者越發理性,更注重性價比和營養而非品牌和身份符號。平價果切成為辦公室新寵,拼多多等平臺的試吃頻道用戶激增。在電商補貼和超市促銷的共同作用下,“高攀不起”的高端水果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歸根結底,高端水果的價格斷崖式下跌,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國產替代和消費理念轉變共同作用的結果。只要這些積極因素持續發酵,未來“吃不起水果”的局面或許會改變為“吃不下水果”的新常態。
對產業種植上游影響大小如何水果產能過剩有沒有對食品加工有影響
降價潮對產業鏈影響幾何?
過去幾年,在高價刺激下擴大種植面積的種植戶,必然會因水果降價受到巨大沖擊。
直接收入銳減,利潤承壓甚至虧損,是最直接、最劇烈的沖擊。價格大幅下跌,但土地、人工、農資、設施投入、技術投入等生產成本并未同比例下降,甚至因通脹而上升。
許多種植戶,尤其是前期高投入的新進入者或規模較小的農戶,會面臨“價格倒掛”,即售價低于成本價,陷入嚴重虧損。
與此同時,行業洗牌加速。相對大型,科技化、規?;潭雀叩霓r場能憑借規模效應、成本控制能力、品牌營銷、多元化銷售渠道、更強的資金實力,抵御價格波動,甚至趁機整合資源。
但中小農戶/合作社的抗風險能力弱,缺乏議價能力和穩定銷售渠道,更容易在價格戰中受損,部分可能被迫退出市場或轉種其他作物。
加上國內外不同區域、產區間的競爭白熱化,比拼成本、品質、品牌和供應鏈效率。
最終,倒逼生產模式升級與結構調整為品質導向更突出。“以價取勝”難以為繼,種植者會更注重提升果品品質、一致性、安全性,以及品種優化來爭取溢價。
除了上游的農戶、種植園,高端水果價格下降對食品加工產業同樣有劇烈的影響。
杭州某食品加工廠的從業人員張亦佳(化名)向鯨商表示:“最明顯的好處是食品加工的原料成本大幅下降。畢竟高端水果原料價格下降,直接降低了果干、果醬、果汁、果餡、冷凍果粒、果酒、罐頭、酸奶添加物等產品的原料成本,這樣我們廠就能消化過剩的鮮果原料,提升產量,提升加工企業的毛利率?!?/p>
如其所述,提升產品競爭力,推出更多高性價比的深加工產品,可能使終端加工品價格更具競爭力,讓企業進行更多營銷投入,從而擴大市場份額。
而在冷鏈物流層面,這類專用服務的需求會因價格波動產生波動。高端水果通常依賴冷鏈物流維持新鮮度,若價格下降導致種植戶或中游企業壓縮成本,可能減少冷鏈投入,轉頭改用普通物流。這會導致水果損耗率上升,但若銷量增長覆蓋冷鏈成本,冷鏈需求可能保持穩定甚至小幅增加。
以東南亞水果進口為例,中老鐵路開通后,運輸時間從海運的7-10天縮短至48小時,損耗率從超15%降至5%以內,物流成本降低25%。運輸效率提升與損耗控制,使得山竹、荔枝等易腐水果終端售價顯著下降。
總而言之,高端水果價格下降的核心影響是“利潤壓縮”,并通過產業鏈傳導引發各環節的調整。上游傾向于縮減高端產能,中游傾向于降低處理成本,下游則可能通過銷量增長部分抵消單價下降的影響。
長期來看,如果高端水果價格持續低迷,可能導致高端水果的“供給-需求”循環收縮,甚至逐漸退出市場,或倒逼產業鏈升級。所以,在水果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的當下,也需要關注水果產能過剩、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各平臺借題發揮:“水果自由”
當然,除了對傳統水果產業的影響,高端水果價格下降還對電商渠道、商超生鮮渠道產生了些許影響。
隨著大量高端水果正在從“高毛利引流品”變為“平價走量品”,生鮮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紛紛通過降價、價格補貼、流量扶持,刺激消費者,提升銷量,尤其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
比如荔枝在電商平臺出現“9.9元三斤包郵”,榴蓮價格一個月內暴跌36%,短期銷量增長可能伴隨利潤率下滑。中小平臺面臨更大壓力,需通社區團購、會員制或區域深耕等差異化方式維持生存。
不過,這種價格戰的方式雖能讓水果銷量有所增加,但單品毛利率可能被壓縮。需要平臺采取更高效的運營和損耗控制,時刻調整整體品類策略。
在供應鏈層面,頭部萬家之一“多多買菜”采用“源頭直發”模式,深入水果產地,直接與果農或種植基地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采購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
比如其在云南丘北的“多多農園”雪蓮果基地通過標準化種植和品牌化運營,在山東與壽光蔬菜基地的合作延伸至水果品類。
盒馬則與佳沛簽訂4億元年度訂單,推動奇異果售價比首次入華時降50%,同時通過品牌合作提升產品信任度。
這種“量價平衡”策略要求平臺具備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進一步拉大與中小玩家的差距。并且,其還在在云南、山東等地建立直采基地,確保水果新鮮度和品質的同時,有效控制價格。
這一切的最直接受益者自然是消費者,大家能以更低價格享受到原本昂貴的高端水果,提升生活品質和消費意愿。
不過,隨著市場供應充足,選擇范圍更廣。消費者會更關注品質差異,愿意為真正優質的產品支付一定溢價。接下來的平臺競爭,勢必會更加精細化。
同時,有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加強對水果種植的引導,避免產能過剩,幫助果農提升水果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完善農產品價格調控機制,保障果農合理收益。
食品加工企業和電商企業則要加強對水果品質把控,注重品質化、品牌化與可持續發展,通過深加工等方式提高水果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穩定市場價格。
#大公司戰#
丨 丨
#品牌方法論#
#渠道新機會#
#新消費賽道#
丨 丨
丨 丨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