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晚8點30分,當最后一縷晚霞掠過賀蘭山頂,寧夏靈武市梧桐樹鄉楊洪橋村的文化廣場上亮起萬千燈火。伴隨著《長棗紅了舞也俏》宣傳片的鼓點響徹夜空,來自全國28個省份的37支村舞隊伍依次登臺獻舞,在黃土高原與黃河沖擊平原的交界地帶,上演了一場農耕文明與時代精神的對話。
這場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指導,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支持,中國農民體育協會(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人民政府承辦——大地流彩·2025年全國和美鄉村村舞交流展示活動,以600余名農民舞者的身姿為筆,在塞上江南的畫卷上書寫著鄉村文化振興的鮮活注腳。
踏歌而來
展現新時代農民風采
天津的珍珍舞團的折扇如蝶翼翻飛,青竹骨柄間抖落出“哏都”特有的俏皮精氣神,十面銅鑼的節奏里,津門百姓的樂觀豁達隨舞步潑墨成畫;吉林長春市健身操舞協會的《鼓動天地》堪稱視覺奇觀——數十面安塞腰鼓爆發出春雷般的轟鳴,紅綢帶如火焰掠過夜空,盡顯中華傳統豪邁氣韻;貴州黔東南三穗亞嶺雙喜共享隊的《飛向苗鄉侗寨》則是一曲流動的山水詩,銀飾碰撞如溪流叮咚,將侗寨鼓樓的倒影舞進觀眾眼眸,舞出了綠水青山的團圓夢;最激動人心的當屬寧夏賀蘭縣欣蘭健步隊的《開門紅》,紅綢翻飛如黃河之水,圍觀鄉親們的喝彩聲與鼓點破空聲交織成塞上特有的雄渾交響……
作為“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系列活動之一,也是中國農民體育協會創新推廣的“村字號”體育品牌活動代表,本屆村舞以“律動和美鄉村,舞出精彩生活”為主題,分設“三農”風采組和“三農”情懷組兩個參賽組別,包括“舞出時代風”鄉村舞蹈和“舞出中國味”鄉村傳統體育兩個項目,涵蓋廣場舞、武術套路、太極拳等形式。
回溯活動籌備期,5月至6月在快手平臺開設的“中國村舞線上云擂臺”早已掀起熱潮。31140個投稿作品,參與人數超40萬,600萬點贊量與4000萬話題閱讀量,一個個數字背后,是鄉村文化在短視頻時代的破圈密碼。
線下舞臺上,甘肅永昌縣趙定莊村節子舞代表隊將傳統民俗文化搬上現代舞臺,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花鼓舞蹈隊用鼓槌敲擊出農村改革的鏗鏘節奏,海南鄉村舞蹈代表隊通過錢鈴舞中的刀棍“舞”出了團結友愛……經過激烈角逐,海南隊奪得鄉村舞蹈“三農”風采組冠軍,天津隊獲得鄉村舞蹈“三農”情懷組第一名。
本屆村舞堅持“農民為主、農耕為根、農趣為魂、農味為韻”理念,在展現新時代農民風采的同時,舉辦村舞共創營、非遺民族秀、鄉土風物集、鄉村振興攝影成果展、村舞圖鑒科普互動等鄉村文化活動。通過深挖鄉土文化、鄉村傳統體育、農業文化資源,講好中國鄉村振興故事,推動農耕文明、民俗文化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為鄉村全面振興凝聚精神力量。
辦好村舞
“千年古縣”綻放文化自信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晚唐詩人韋蟾筆下農耕文明的靈州盛景,在1100余年后的今天,化作靈武市承辦全國村舞活動的深厚底氣。
如今,這座“千年古縣”不僅擁有連續12年躋身全國百強縣的發展韌性,更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書寫著新的傳奇。黃河沖積平原的富硒土壤孕育出上灘韭菜的翡翠般鮮嫩,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讓靈武牛肉成為暢銷食材,興唐大米三摘“中國十大好吃米飯”桂冠的背后,是寒地水稻種植技術的持續突破。最令人矚目的是產業革新的“靈武速度”——蒙牛全球首座液態奶燈塔工廠里,高速紙包灌裝系統平均每秒灌裝12包牛奶,一盒牛奶從牧場到包裝下線全程不超13小時;生產過程中100多個業務點、上千個動作要素、36個關鍵控制點、139項檢驗項目,可全部通過數字化在線管控。奶牛繁育基地中,高產奶牛體細胞克隆技術實現“中國芯”突破,讓國產良種胚胎移植批量繁育成為現實。當秋日的長棗林被夕陽染成琥珀色,黃河岸邊的果農們正用手機直播帶貨,將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銷往全國。傳統農耕與數字經濟的碰撞,正是靈武辦好村舞活動的底氣所在。
“村舞不只是簡單的文藝展示,更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辦好這樣一場全國性的交流展示活動。”靈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謝剛介紹。首先,舉辦村舞是響應國家號召、促進民族交融的重要舉措。這次“村舞”交流活動匯聚了28個省份的37支隊伍,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通過跳舞互相了解、加深感情,達到了“中華民族一家親”效果。其次,舉辦村舞是滿足當地群眾的所盼所需。鄉村要振興,文化要跟上。“村舞”交流活動能夠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使普通老百姓能夠有平臺展現自我,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豐富了生活,又能增強大家對本土文化的底氣。再次,舉辦全國“村舞”交流展示活動,不僅是榮譽,更是個宣傳自己的好窗口。靈武有“千年古縣”的文化底子,此前成功承辦了“村跑”、星空音樂季等大型活動,積累了成熟的辦活動經驗。
文化賦能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演出場內,燈光璀璨,歌舞飛揚,好戲連臺;演出場外的特色農產品展區里,來往游客絡繹不絕,閑庭信步間品嘗著當地的美食。
東塔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位前,圍滿了嘗鮮的游客。“我們這個長棗,味道香得很不說,而且富含多種有機酸和礦物質,每100克含600毫克維生素C。”公司負責人佟東巖邊打包長棗邊介紹:“這是用盆栽根域限制技術種出的反季節果,以前一年收一季,現在春秋兩季都能摘,口感更好。”
不遠處,在陶家圈村村民吳光明的涼皮攤前,老兩口忙得不亦樂乎。“8塊錢一碗,好吃不貴。”他們告訴記者:“客人多就不愁賣。平時在鄉里擺攤一天賣四五百元,這幾天活動能賣七八百元。”
以舞為介,以展促銷。本屆村舞主會場內共設置了83個展位,吸引來寧夏的22個縣市區89家企業或鄉鎮入駐。枸杞、葡萄酒、莎妃蜜瓜、大米等200余種特色農產品集中亮相,通過線下體驗、線上下單、包郵到家的一站式服務。預計賽事期間實現銷售收入60余萬元,帶動銷售收入200余萬元。
這次村舞集中展示推介寧夏優質特色農產品,以村舞流量激活鄉村經濟“一池春水”,全方位提升寧夏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推動了文旅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村舞就像一根紐帶,一頭連著產業發展,一頭連著文化傳承。”正如梧桐樹鄉黨委書記方慶寧所說,村舞的成功舉辦,既讓外界看到了鄉村新變化,也讓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勁頭更足了。
“村舞活動提高了我們農民的精氣神。”梧桐樹鄉楊洪橋村村支部書記史新林介紹。當地的村舞活動,起源于這幾年的廣場舞活動。以前,農村到了晚上挺安靜的,現在有了村舞,場地亮了燈,鑼鼓一響,村民們都主動湊過來,聚在一起跳舞、熱鬧,臉上都帶著笑。這不僅讓鄉村文化生活更豐富,更拉近了鄰里距離、凝聚了人心,整個村子都透著股蓬勃朝氣。
7月6日晚10點,當最后一支舞隊的紅綢落地,賀蘭山下的星空映照著農民舞者的笑容。這場村舞盛會,不僅是農耕文明在數字時代的和美律動,更是鄉村全面振興中文化賦能的生動實踐。那些沾著泥土的舞步、混著麥香的歌聲、映著豐收的笑靨,共同譜寫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篇章。(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牛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