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央視演播廳的后臺燈光還亮著,主持人張舒越坐在化妝鏡前,一動不動。
工作人員來來往往,她卻像被時間按下了暫停鍵,不到24歲的她,已經站在了主持人夢寐以求的巔峰舞臺——央視春晚。
這本該是高光時刻,卻成為她爭議四起的開始,很多人對張舒越的印象,來自2020年那個春節夜。
那個春晚,她第一次出現在春晚主持陣容里,她穿著得體,吐字清晰,卻沒有引發掌聲,反倒是質疑聲一浪高過一浪。
評論區里,有人夸她年輕有潛力,有人諷她情緒僵硬,更有人直言,她站在那個位置是對董卿、朱迅這些前輩的“冒犯”。
在出道即巔峰這條路上,張舒越是個典型的例子。
別人從地方臺主持慢慢熬起,熬資歷、熬曝光、熬口碑,而她卻像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托起,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躍過了中間所有臺階。
從大學畢業,到主持央視春晚,中間不過短短數月,她沒有積累央視晚會主持經驗,也幾乎沒有觀眾緣的沉淀。
這份幸運讓張舒越在一夜之間成了風口浪尖上的人物。
有人用德不配位來形容她,說得雖然刺耳,卻也真實反映了觀眾的情緒。
央視春晚不是誰都能隨便站上的舞臺,它意味著權威、資歷、信任。
這就像一個實習醫生突然站在手術臺上,不管他是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病人總歸是不安心的。
觀眾要的不是驚喜,而是穩妥。張舒越,恰恰缺的就是這個“穩”字。
張舒越的確有她的優勢。
她身高出眾,外貌大氣,臺風干凈,有一副很“央視范兒”的模樣。
在央視主持人大賽中,一亮相就讓評委眼前一亮,朱迅說她有“大青衣”的氣質,董卿夸她只要站在那里就能撐住臺。
可問題是,形象只是第一關,而主持是一個內外兼修、細節為王的活兒,鏡頭下的從容、現場的應變、語氣的張弛,每一個都是時間和經驗磨出來的。
比賽過程中,她的短板逐漸顯露。
一次即興訪談考核中,她面對選手突發狀況時顯得手足無措,語速混亂,幾次接不上話,甚至不自覺地頻繁撩頭發,神情慌張。
這些小動作放在普通節目里可能無傷大雅,但在央視主持人這個標準極高的位置上,就足以成為扣分項。
但讓人不解的是,盡管現場表現欠佳,她最終卻拿到了很高的分數,甚至在一眾優秀選手中脫穎而出。
這讓不少觀眾產生了懷疑,如果說她真的是靠實力一路晉級,為何她的表現無法服眾?
質疑聲最猛烈的時候,是她主持完春晚之后。
觀眾的反饋極其兩極化,有人贊她臺詞穩、有青春感,也有人認為她氣場不夠、情緒平淡。
有網友甚至直接在她的社交賬號下留言,勸她明年春晚還是別來了。
對于一個剛踏入行業沒多久的新人來說,這種巨大的壓力幾乎是致命的。
而接下來的發展,似乎也印證了外界的擔憂。
2021年春晚,她的名字消失在主持人名單里,取而代之的是更有經驗、更成熟的龍洋。
這并不意外。央視一向注重主持人的長期培養,從李思思、朱迅到董卿,每一個能站上春晚的主持人,都經歷了長時間的打磨和沉淀。
相比之下,張舒越的快進模式反而成了自己的阻礙,有人說她是被央視放棄了,也有人說她只是被按下暫停鍵。
其實真正的答案或許介于兩者之間。
央視從來不會徹底放棄一個有潛力的新人,但也不會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一味拔高。
張舒越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爆紅,而是持續的成長。
如今的她,淡出了公眾視線,在央視的各類小型節目中打磨基本功。
也許有人覺得她糊了,但如果換個角度看,這恰恰是一種回歸。在高光之后靜下來,不是失敗,而是重新出發。
作為觀眾,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央視不是選秀節目,主持人不是靠人氣投票選出來的。
那個舞臺,從來不是誰年輕、誰漂亮就可以站上去的,它要求的不只是專業,更是一種能給全國觀眾帶來安全感的分寸感。
張舒越早早走到了臺前,承受了不屬于她這個年紀的壓力,這不公平,卻又合理。因為舞臺不會等人,也不會遷就誰。
她的經歷告訴我們:太快的成功,有時候也是一種懲罰。
真正的主持人,不是因為春晚被記住,而是因為一次次穩扎穩打的亮相,慢慢被認可。
張舒越的起點高,但終點在哪里,仍然取決于她自己怎么走。
這個時代,容得下慢的人,也會淘汰假快的人。真正的能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張舒越的路,才剛剛開始。她曾站在最閃耀的舞臺,也跌進過質疑的深淵。
如果她能抵住誘惑、穩住心氣,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也許十年后,人們會重新記起她,不是那個“春晚最年輕的女主持”,而是一個真正能撐得起話筒的好主持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