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期宣布,將單方面取消原定于本月 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理由是“中國未在貿易爭端中作出實質性讓步”,繼續談判“毫無意義”。
▲圖源:Bogdan Hoyaux
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宣布禁止中國企業參與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械公共采購項目,稱此舉是“回應中方在華限制歐企的做法”。中國商務部迅速反制,7月初宣布對歐盟部分醫療器械產品采取“對等”限制措施。
7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再次將矛頭對準中國。她不僅指責中國“持續為俄羅斯提供支持”,稱中俄關系將決定中歐關系未來走向,還大篇幅批評中國“以補貼驅動產能過剩”,“沖擊全球市場公平秩序”。
▲圖源:Olivier Hoslet/EFE via EPA
馮德萊恩的發言所針對的,涵蓋汽車、電池、鋼鐵和光伏等中國產業。這些領域,正是歐盟去年至今持續推動的貿易調查和關稅施壓對象。這樣來看,她所強調的“價值觀分歧”,實質依舊是“回避競爭”。 但問題在于——一面口口聲聲要求中國在爭端中讓步,一面卻又在貿易領域處處設限,這種雙標的“吃相”實在不太體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七國集團峰會召開前夕,中國商務部曾主動提出為歐洲開通稀土出口“綠色通道”,以保障關鍵原材料供應,助力歐洲制造業穩定生產。而這份誠意換來的卻是歐盟與美國在G7會議上聯手推動所謂“關鍵資源去中國化”,將中國的稀土供應體系描繪為“戰略依賴風險”。 對此,中方將此前對美實施的稀土出口限制,逐步擴大至歐盟,作為對高額電動車關稅及對華補貼調查的回應。
▲圖源:Simon Dawson
不少分析認為,歐盟對華態度日益強硬,是因為“背后有美國撐腰”。但從經濟現實來看,這位“美國盟友”也未必可靠。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5月德國對美出口環比下降7.7%、同比下降13.8%,為兩年來最低水平。專家指出,這主要是由于美國關稅政策高度不確定,許多美國客戶“提前消化訂單”后需求驟減。
盡管對美出口持續承壓,美國依舊是德國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美歐之間的經貿依賴,比中歐更深,卻沒有任何保底機制,而這份“盟友情誼”卻隨時可能被華盛頓關稅和補貼政策掀翻。
▲圖源:picture alliance/dpa
7月11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北京會見德國巴斯夫集團高層,明確表示: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將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歡迎歐洲企業深耕中國市場。
相比于歐洲的頻頻“翻桌”,中方依舊保持溫和信號,但歐方在醫療、能源、汽車、資源等領域卻節節加碼,不斷關閉對話之門。
▲圖源:REUTERS - POOL
歐委會所謂“公平貿易”的另一面是選擇性準入與針對性調查;所謂“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戰略,背后卻是對中國資源鏈的持續倚重。說到底,是戰略定位上的認知錯位。
中國關系遇冷,而看起來是盟友的美國又不大可靠,與其將冷卻的中歐關系包裝成“價值沖突”,不如承認:一個越來越依賴美國卻不斷被美國“背刺”的歐洲,才是真正進退失據的一方。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編譯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