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盧氏縣的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內,一張蠟黃色的紙卷靜靜躺在玻璃罩中,它看似普通,卻承載著一段厚重且感人至深的歷史,見證了紅軍與百姓之間的魚水深情。而這張紙卷的背后故事,還要從一位普通河南老婦項小翠說起。
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大地深陷內憂外患的泥沼。國內,國民黨與各路軍閥混戰不休;國外,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不斷蠶食我國領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河南省盧氏縣的官坡鎮蘭草村,這個原本寧靜的小村莊,也因戰火的蔓延而變得動蕩不安。
1934 年,紅二十五軍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突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揮師西進河南,計劃進軍陜西。然而,國民黨軍調集豫鄂陜三省兵力,對紅二十五軍進行瘋狂圍堵。在艱難的行軍途中,紅二十五軍來到了盧氏縣官坡鎮高河村。
當時,高河村的村民們聽聞有軍隊前來,第一反應便是恐懼和躲避。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軍隊往往伴隨著搶掠和暴力,尤其是國民黨軍過往的種種惡行,讓大家對穿軍裝的人充滿戒心。當幾個村民在村外發現穿著軍裝的士兵時,誤以為是國民黨部隊來抓壯丁,驚慌失措地跑回村里通知大家。一時間,整個村子亂作一團,村民們放下手中的農活,催促家中的青壯年趕緊躲進山林。
項小翠所在的高河村共有 17 戶人家,皆是貧苦農民出身。她本打算與家人一同上山躲避,但由于年輕時纏足,行動極為不便,擔心會拖累大家,經過一番思考,她毅然決定留下來,帶著年幼的孩子,也就是李明山的父親,守著家。
紅二十五軍進入村莊后,并沒有如村民們所擔心的那樣燒殺搶掠。相反,他們紀律嚴明,安靜地駐扎在村子里,沒有給村民們帶來絲毫的驚擾。項小翠一開始緊閉門戶,躲在屋里,心中充滿不安,她不知道外面的這些紅軍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此前,國民黨的宣傳讓她對紅軍心存疑慮,但又隱隱覺得事情或許并非如此。
第二天,家門傳來一陣輕輕的敲門聲。項小翠猶豫了好一會兒,才懷著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從門縫里探出頭去。只見門外站著一位年輕的紅軍戰士,他面帶微笑,禮貌地向項小翠自我介紹,并請求借用她家的打谷場作為部隊的臨時駐扎地。
項小翠聽到 “紅軍” 二字時,心頭猛地一緊,腦海中瞬間浮現出國民黨宣傳的那些 “紅軍兇殘” 的畫面。但她仔細觀察眼前的這位戰士,只見他衣衫單薄破舊,眼神中卻透著溫和與真誠,與以往她所見到的國民黨軍人有著天壤之別。
或許是因為這位戰士的年紀與她逝去的大兒子相仿,又或許是被他的禮貌所打動,善良的項小翠最終還是同意了借用谷場的請求。
起初,項小翠只是允許紅軍使用谷場,并沒有過多的交流。但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卻讓她對紅軍有了全新的認識。二十多個小紅軍戰士齊心協力,清掃谷場上的積雪,將整個院落打掃得干干凈凈,甚至還主動幫忙修繕村里破舊的房屋。
那段時間,天氣異常寒冷,寒風刺骨,項小翠看著這些年輕的戰士們在冰天雪地中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有些動容。她貼心地讓紅軍戰士們在麥秸垛上睡覺,希望能讓他們稍微暖和一些。戰士們對項小翠的善意十分感激,連聲道謝。
不到半天的時間,村莊里每戶人家的院子里的積雪都被清理干凈,水缸也都添滿了水,老人們平日里繁重的農活,也在紅軍戰士們的幫助下輕松完成。村里的老人們想要表達對紅軍的謝意,主動提出讓紅軍帶走一些柴火取暖,然而,紅軍戰士們嚴守紀律,堅決拒絕了老人們的好意,他們表示,絕不拿百姓一針一線。
項小翠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越發覺得這支紅軍隊伍與國民黨宣傳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在她眼中,紅軍是一支真正為百姓著想、扶危濟困的隊伍。于是,她回山向家人傳達了這一情況:“紅軍來了,不用害怕,他們沒有搶東西,反而還幫忙干活。”
家人聽后,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第二天,村民們紛紛下山回到村里,曾經冷清的村莊頓時又熱鬧了起來。
每天清晨,村子里都會準時響起起床號。村民們打開家門,看到的是被紅軍整理得干凈整潔的院落,心中對紅軍的好感與日俱增。那年冬天,大雪連綿不斷,寒意仿佛要將整個世界凍結。一天中午,一位紅軍戰士來到項小翠家,客氣地向她借用土坯和柴火做飯。項小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她看來,這些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東西。
不久后,戰士們做好了飯,他們端著半碗粥,粥里稀薄得幾乎能照出人影,僅僅加入了一些菜葉和少許鹽巴,勉強能夠充饑。項小翠看著這些年輕的戰士們,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卻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為了理想和信念奮斗著,吃不飽、穿不暖。
她不禁想起了幾年前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最終戰死沙場的大兒子,心中一陣刺痛,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紅軍戰士們察覺到了項小翠的情緒變化,紛紛圍過來安慰她。然而,他們的安慰卻讓項小翠哭得更加傷心,她心中積壓已久的悲痛在這一刻徹底爆發,最終因傷心過度而暈倒在地。戰士們見狀,急忙將她背到隊醫處。隊醫經過仔細診斷,確認項小翠并無大礙,只是傷心過度所致。休息了片刻后,項小翠緩緩睜開眼睛,看到周圍戰士們關切的目光,心中滿是感動。
這時,一名紅軍戰士走到項小翠身邊,鼓勵她不要太過傷心,并拍著胸脯向她保證:“大娘,等我們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讓人民都翻身做了主人,我們一定回來看您,把您當成親娘一樣孝順。” 項小翠聽了這話,感動得熱淚盈眶。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紅軍戰士們的話語如同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她的心里。
河南的冬夜格外寒冷,項小翠擔心戰士們在外面受凍,主動向部隊領導提議,將自家空置的牛棚騰出來,鋪滿干麥秸和玉米桿,供十幾名戰士休息。部隊首長和戰士們對項小翠的善舉感激不盡,紛紛向她敬軍禮表示感謝。
考慮到許多紅軍戰士都是半大的孩子,大家最終決定讓他們睡進牛棚。盡管牛棚的條件十分艱苦,但戰士們依然保持著樂觀的精神,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在紅軍駐扎的日子里,村民們與紅軍之間的情誼越來越深厚。村民們紛紛拿出自己家中僅有的食物和物資,幫助紅軍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項小翠更是對紅軍戰士們關懷備至,她不僅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照顧,還冒險收留了一名受傷的戰士,悉心照料他的傷勢。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軍的糧食逐漸告罄。部隊領導計劃第二天前往附近的土豪家籌糧,但在此之前,需要先解決眼前的溫飽問題。于是,他們派人向項小翠借糧。項小翠得知情況后,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召喚兒子,從自家倉房里拿出了 5 升玉米送給紅軍。戰士們看到這些糧食,欣喜若狂,對項小翠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沒過多久,又有戰士來到項小翠家,向她借鹽巴,并承諾會將借的糧食和鹽巴一并歸還。項小翠深知紅軍是為了窮苦百姓打天下,她從心底里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這些糧食和鹽巴,她本就沒有指望紅軍能夠歸還,于是她真誠地對戰士們說:“這些就當是我送給你們的,不用還了。”
然而,紅軍戰士們卻認真地解釋道:“大娘,我們必須遵守紀律,借了百姓的東西,就一定要還。”
吃完從項小翠家借來的糧食后,紅軍便按照計劃出發去打土豪。項小翠通過與紅軍這段時間的相處,深切地感受到了紅軍與其他部隊的巨大差異。國民黨部隊每次來到村子,見到糧食必定搶奪,而紅軍卻始終尊重百姓,嚴守紀律。這讓她對紅軍更加敬佩和信任。
第二天中午,一位三十多歲的紅軍指導員來到項小翠家,他的神情略顯凝重。項小翠以為他又是來借糧的,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成為了她心中隱藏了長達七十年的秘密。指導員告訴項小翠,由于前天在土豪家籌糧的數量不多,昨天借的糧食和鹽巴暫時無法歸還。
如今大部隊即將出發,他特意寫了一張借條給項小翠。雖然只是一張借條,但指導員鄭重地承諾:“大娘,以后只要紅軍隊伍再來村里,您就可以拿著這張借條找我們,我們一定會把糧食和鹽巴還給您。”
考慮到紅軍當時正處于被國民黨軍圍剿的艱難處境,指導員再三叮囑項小翠,一定要妥善保存好這張借條,千萬不能讓國民黨軍隊發現,更不能透露自己曾經幫助過紅軍的事情,否則將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巨大的危險。項小翠深知此事的嚴重性,她接過借條,小心翼翼地將其藏進一個撿來的空子彈殼內,然后悄悄藏在屋頂的瓦片下,以防被人發現。
此后的日子里,盡管陸續有紅軍隊伍來到村里,但項小翠始終牢記指導員的叮囑,從未拿出那張借條索回物資。她明白,紅軍戰士們在前線為了國家和人民浴血奮戰,自己不能因為這點小事給他們增添負擔。歲月匆匆流逝,項小翠漸漸老去,臨終前,她依然不忘交代后人,不可向國家索要這些物資,不要給國家添麻煩。
項小翠去世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人也逐漸遺忘了這件事情。直到 2007 年,李明山因為家中的老宅年久失修,每逢雨季便漏水嚴重,于是決定對老宅進行修繕。在拆除二樓糧倉地板的時候,李明山發現了一個被泥土掩埋的青瓦。
他感到十分奇怪,心中暗自納悶:“怎么會有這么個東西在這里?” 他小心翼翼地掀開瓦片,只見下面靜靜地躺著一枚銹跡斑斑的子彈殼。李明山的心猛地一跳,一種莫名的緊張感涌上心頭,他顫抖著雙手將子彈殼拾起。仔細一看,他驚訝地發現,子彈殼里面竟然藏著一張泛黃的紙條!
借著窗外透進的微弱陽光,李明山將紙條緩緩展開。雖然紙條上的筆跡已經因為歲月的侵蝕而模糊不清,但他還是勉強辨認出了上面工整的字跡:“今向高河村李大娘借糧食五斗、鹽三斤,特立此據為憑。甲戌年冬月十三日,工農紅軍手槍連。”
看到這張紙條,李明山不禁想起了奶奶曾經對他們兄弟幾個說過的一件事情,奶奶當時還叮囑他們不要外傳。記憶中,奶奶的眼睛里閃爍著淚光,一邊撫摸著李明山的小手,一邊喃喃自語道:“當初紅軍有難來到咱們家,我曾借過一點糧食給他們,告訴你們這件事,不是希望你們去向政府要糧,只是想讓你們知道,我們都是在黨的庇護下長大的,要學會在任何時候積極主動地幫助黨。”
李明山恍然大悟,原來奶奶臨終前的叮囑,指的就是這張沉甸甸的紅軍借條!他的心中充滿了震驚和感慨,這個意外的發現,仿佛讓他穿越時空,看到了當年奶奶與紅軍之間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得知這個消息后,李明山的父親李大山看著紙條,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和懷念。他告訴李明山:“這張借條,可能是你奶奶當年藏下來的。” 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李明山決定追根溯源,揭開這個隱藏了 74 年的秘密。他四處打聽,找到了村里最年長的老人,希望能從他那里得到一些線索。
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眼中閃爍著回憶的光芒,緩緩說道:“當然記得,那時候紅軍在村里休整了幾天,你奶奶應該是在那時借給了他們一些糧食。” 據村里的老人回憶,當時村子里的人都躲了起來,只有項小翠敢于幫助紅軍,她把五斗苞米和三斤鹽借給了紅軍,紅軍指揮員給她打了一張借條,讓她保存好。
隨著借條的意外曝光,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縣政府的耳朵里。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立即派人前來了解情況。縣文管辦的領導親自來到李明山家里,詳細查看了借條,并表示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
領導誠懇地對李明山說:“李先生,這張借條對我們研究紅軍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希望能將它放在博物館中展示,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
李明山深知這張借條不僅僅是家族的記憶,更是紅軍與百姓之間深厚情誼的有力見證。經過深思熟慮,他和家人決定將借條捐贈給國家,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段珍貴的歷史。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李明山和家人鄭重地將借條交給了博物館進行保存。
如今,這張借條被精心裝裱,陳列在博物館的顯眼位置,旁邊還附有詳細的歷史背景介紹和項小翠的故事。
展覽開幕后,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家紛紛駐足在借條前,仔細閱讀著介紹,感嘆著當年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和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李明山一家的事跡也在當地傳為佳話,他們的無私奉獻和對歷史的尊重,贏得了鄰里鄉親的尊敬和贊譽。村民們紛紛為項小翠的勇敢和善良感到自豪,也為李明山家族能夠保存這段歷史而感到驕傲。
后來,有古董收藏家聽聞此事,找到李明山,愿出三萬元高價購買這張借條,但李明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縣文物辦領導也曾上門勸說,承諾依照借條物資五倍價款進行補償歸還,李明山依然不為所動。
李明山一家始終銘記著奶奶的遺言:不要給國家添麻煩,更不可向國家伸手討要。他們認為,這張借條是對奶奶的一種紀念,更是家族的一份珍貴回憶,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這張歷經歲月洗禮的紅軍借條,宛如一座橋梁,連接了過去與現在。它見證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普通百姓項小翠對紅軍的無私幫助,以及紅軍對百姓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通過這張小小的借條重見天日,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正是有了像項小翠這樣無數善良勇敢的百姓的支持,以及紅軍始終堅守的紀律和信念,中國革命才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今,這張借條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柜中,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它也將這份深厚的軍民魚水情傳承下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初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