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楊少華出殯。天還沒亮,殯儀館門口已經站滿了人。最搶眼的是一溜黑色勞斯萊斯,不夸張地說,一眼望不到頭。這也是天津這些年難得一見的大場面。
不過就在眾人跟隨鼓樂送別老爺子的時刻,現場少了幾個期待的人影。楊議在致辭時,細數了父親一生受常家“提攜”、馬家“栽培”、侯家“關愛”的故事,還特意停頓強調,“沒有這三家,就沒有今天的我們。”這三句話,說得可謂情真意切。
就是這樣一番深情感謝,三大家族沒有人現身,哪怕是代表也沒有。說句實在話,不是責怪誰沒來,也不是強求誰必須出現。在這種場合,這樣的缺席,確實讓人感到一點點落寞。
楊少華走得突然,沒有受罪也還算體面。他這輩子操心的事太多,養孩子、打工、搭班演出,老年也沒停下給兒孫拍視頻的節奏。94歲,說是喜喪也不為過。
兒孫們也給足了排面。幾十輛豪車一路送行,不過對很多上了年紀的圈里人來說,看的是“人情”,不是“排場”。老爺子的朋友、搭檔、老觀眾,在不在,才是衡量葬禮分量的標尺。
而楊議口中最應該“在場”的三家,偏偏一個沒來。這三家不是普通的“老朋友”,更不是泛泛之交。
常寶霆,是楊少華進圈的“引門人”。馬三立,把他當義子看待,曾在臺上力捧他當搭檔。侯寶林,更是在楊少華最艱難的時候,把家門敞開借宿、介紹演出機會。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三位長輩,楊少華這一生的軌跡,可能會完全不同。也正因關系親厚,如今的缺席反而更顯眼。
值得一提的是,“常馬侯”三家并非全無動作。有人送了花圈、有人發了信息,不過相比于“親自到場”的態度,終究還是少了點東西。
有網友說得很現實:送花圈的是身份,到場的是情分。
對楊家來說,楊議專門在致辭中提到三家,就是想借這個機會,表達一個“晚謝”。老爺子在世時,說不出口,如今人沒了,只想借這個場合,彎一次腰、還一次情。
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出殯前后,楊議被不少網友拍到“笑著和朋友打招呼”“敲鼓參與演出”“盤核桃沒摘帽”等場面,隨后也有“突然暈倒”送醫的視頻傳出。
這些鏡頭被放大解讀,不管是 “情緒復雜”還是“真性情”。其實都藏著一層深意,這場葬禮,楊家安排得太完美,幾乎每一個細節都周全,偏偏失了那幾位該來卻沒來的老朋友。
人到最后,比的是誰愿意走進靈堂、陪著告別。不是誰在朋友圈點了個蠟燭,也不是誰在賬號底下評論一句“老爺子走好”。
楊少華幾十年坐冷板凳、熬小劇場,靠的是一句一個的“包袱”。那些年和他說相聲的搭檔,大多早已作古。如今說“常馬侯”三家,是他晚年還能提起的驕傲。
但人走茶涼,未必真是世態炎涼。可能,有人只是覺得“送得風光就行”,有人害怕“到場變成各種輿論”,也有人只是年紀大了,不便遠行。
不過站在楊議的角度,站在楊家的角度,他們真心實意感謝三家,并期待一句道別。這份期待,沒有回音,確實令人遺憾。
一個人的葬禮,不是他走后的標志,而是他一生關系的年終結算。誰來了,誰沒來,一清二楚。楊少華走得體面,可惜少了幾個“該見一面”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