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才通”實施以來,大量內地高知、高收入家庭陸續遷港,隨行子女集中插班入讀中小學,這樣原本就緊張的學額愈發失衡。
近三年插班生人數激增,部分熱門年級的申請數更是暴漲,高才子女占比接近一半,成為這波插班潮的絕對主力。
從直資名校到Band 1中學,從小三到中四,插班就像新一輪中考,每一步都要拼信息、拼準備、拼眼光。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插班大戰,內地家長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香港教育的真相與門道。
11.8萬受養人抵港,內地中產擠爆香港名校
隨著“高才通”計劃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內地高凈值、中產家庭通過人才計劃移居香港,帶動香港中小學掀起一輪前所未有的插班潮。
數據顯示,僅2023年就有5.7萬名18歲以下受養人抵港,2024年新增5.5萬人。
截至2025年5月底,累計已有13.2萬人獲批來港,其中超過11.8萬人已經抵港生活。
這些受養人中,絕大多數為中小學階段學生,而且大多集中在小三至初中年級,正好成為當前插班競爭的主力軍。
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熱門直資名校——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該校近年來持續成為高才家庭爭相報讀的「香餑餑」。
王錦輝中小學校長陳偉佳透露,過去3年,每年小一入學申請人數穩定在6500至7000人之間。但從去年開始,2024年9月入學的小一申請人數更進一步突破7000人,競爭異常激烈。
其中有約700人屬于“高才通”家庭子女,占比達到一成。按照該校僅160個小一學額計算,平均每個學位有43人競爭。
而在小學二、三、四年級插班中,學校也只提供10個學額,卻收到多達650份申請,有近三分之一來自高才子女。
如果說小學入學是父母對「起跑線」的焦慮體現,那么中小學校內的插班競爭,更讓直呼“香港升學并不比內地輕松”。
以本學年中四插班為例,王錦輝中小學僅開放10個名額,卻吸引了250人報名,其中約半數是高才家庭子女。
校方表示,高才子女的插班申請人數,較2022年前幾乎翻倍。
不只是報名人數暴漲,家長們為搶入學名額也使出渾身解數。
有的家長選擇在香港房價最高的中西區置業,力圖獲得校網加分;有的加入本地商會、社區組織,為孩子增加背景亮點;還有人斥資數萬元報讀面試培訓班,只為提升進入名校的可能性。
由于不少高才家庭在獲批來港后,并不是第一時間帶子女入學,而是等父母工作生活逐步穩定后,選擇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將孩子接港就讀。
可見,現在這波插班暴漲,不過是高潮前的序曲,未來兩年,這股插班潮將持續升溫。
隨著內地雞娃家庭的到來,一場新的教育軍備賽即將在香港拉開帷幕。
插班難、名校熱、路徑分化
雞娃家庭在香港如何突圍?
在“高才通”帶動的插班潮背后,教育博弈早已全面打響。
今年最令人震驚的消息之一莫過于,一向被譽為全港No.1的圣保羅男女中學,今年因學額已滿而宣布暫停收生。
這一消息不僅讓很多高才家長措手不及,也反映了頂尖名校生源穩定、競爭激烈的一面。
事實上,像圣保羅這樣的傳統名校,多數學生都來自本校附屬小學直升,留給外來生的學額非常有限。
為增加錄取可能,不少內地家長早早布局,從小學階段就開始規劃插班,希望曲線入學。
而對于剛來香港的內地孩子來說,插班的情況更為復雜。
由于大多數名校只招收本地學生,新來港家庭通常需要先安排孩子在其他學校就讀一至兩年,取得本地成績單后,才有資格申請插班。
那是不是說,內地孩子就無法進入Band 1名校了?
答案是否定的。除了官立和資助學校,香港還有一類對新來港學生更為開放的學校,也就是直資學校。
直資學校實行自主招生,不完全依賴教育局統籌派位,也不會限制學生背景。只要達到校方的錄取標準,即可申請入學。
比如圣士提反、德望、王錦輝、香島、顏寶玲等直資中學,每年都錄取大量來自內地的學生。
不過,語言是關鍵門檻。多數Band 1中學對英語要求較高,部分學校甚至將雅思6.5作為參考標準。
如果英文水平暫未達標,也可選擇先入讀Band 2學校,利用香港的英文環境快速提升后,再擇機轉入Band 1。
歸根到底,插班之前,我們首先要對香港各類型的學校有基本的了解。目前香港的中學主要分為四大類,各有優勢,適合不同家庭需求:
1. 官立學校
由政府直接營辦,提供全免費教育,采用本地課程體系DSE。
招生由教育局統一統籌,報名時間固定,流程規范,適合計劃走DSE升學路線、傾向本地生活穩定的家庭。
2. 資助學校
由非營利辦學團體運營,接受政府資助,同樣免學費,課程與官校一致,亦納入教育局派位系統。
相較官校,部分資助學校在教學或校園文化上更具特色,適合希望接受傳統教育且預算有限的家庭。
3. 直資學校
實行收費制度,辦學自主度高,課程多元,可兼顧DSE、IB或A-Level。
招生方式靈活,有春秋兩季插班機會,不完全依賴政府派位,適合希望掌握升學主動權、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家庭。
4. 私立/國際學校
完全自資辦學,收費較高,課程以IB、AP、A-Level為主,教學語言以英文為主。招生自主、流程靈活,適合有海外升學規劃、追求國際化背景、預算充足的家庭。
插班難、名校熱,對新來港家庭而言,香港升學并不難,而是一場信息、策略與能力的綜合博弈。
了解學校類型,選對路徑,是打開香港插班新局面的第一步。
香港插班像打仗
信息是武器,準備是底氣
那么面對香港復雜的教育體系,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順利銜接、精準擇校、成功上岸?
目前內地生在香港插班主要有兩種方式:
1. 直接“叩門”申請
家長可以根據自身意愿主動聯系心儀學校,了解是否有學位空缺,并提交相關材料申請。若學校有意接受,會安排孩子參加筆試及面試,以評估其學術能力與適應程度。
這種方式自主性強,但競爭激烈,適合有明確目標并準備充分的家庭。
2. 通過教育局協助轉介
若家長無法自行聯系到學校,也可通過香港教育局提交插班申請。教育局會協助聯絡有空缺的學校,但并不負責分配學位,錄取權依然掌握在各校手中。
建議大家將教育局作為備選方案,同時積極嘗試“叩門”以提升錄取幾率。
內地家長最關心的可能是孩子是否需要降級入讀,這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
第一,孩子的學術能力能否跟得上對應年級的課程;第二,學校插班的年級是否有空缺名額。
大部分學校希望學生能夠與年級同步發展,因此不會輕易安排降級。
但如果孩子暫時無法適應課程,或高年級無學位時,學校也可能建議降級一年作為過渡。
香港學校對插班生實行擇優錄取,主要考核兩個環節。
首先是筆試環節。筆試通常考察三門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數學。通過筆試,學校初步了解學生的學術基礎與語言能力。
其次是面試環節。面試重點評估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自我管理與性格適配度,尤其是是否契合學校的教學理念與文化氛圍。
建議大家至少提前1至2個月準備相關內容,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培訓支持。
插班成功并不代表一勞永逸,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對于從內地系統轉入香港課堂的孩子來說,適應過程尤為重要。
比如學術方面的適應,香港本地學校強調批判性思維、項目式學習和探究能力,國際學校更注重跨學科整合與個人表達。
內地學生需要逐步從“應試思維”轉向“探索學習”。
另外還有語言方面的適應。本地學校多以粵語授課,英語為第二語言。國際學校則以全英文教學為主,英語門檻更高。
建議家長提前讓孩子通過語言培訓、參加粵語補習班等方式提升語言環境適應力,國際學校則可參加ESL課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
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有社交方面的適應,香港學校除了上課之外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積極參與興趣班、課外活動、班級事務,提升融入速度與校園歸屬感。
插班之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盡早籌謀。
面對陌生的教育體系、激烈的名校競爭以及復雜的插班流程,許多新來港家庭在初期確實會感到手足無措。
但正因為香港教育系統多元開放,才給了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孩子以多樣的成長通道。
沖刺名校不是插班的唯一目標,而是融入本地教育生態、找到適合孩子的路徑起點。
父母們提早準備、理性判斷、靈活應變,才能真正為孩子鋪出一條穩健而有希望的成長之路。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