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白云山的濃密林海中,兩道矯健的身影驟然閃過——竟是兩只吠鹿正在上演激烈對決。它們猛地低下頭顱,頭頂?shù)募饨窃诳諝庵袆澇鲣J利弧線,"哐當(dāng)"一聲狠狠相撞。
強(qiáng)健的身軀如繃緊的弓弦般發(fā)力前頂,肌肉賁張間,雙方都鉚足勁要將對手掀翻在地。由于體型相當(dāng)、實(shí)力懸殊甚微,這場角斗你來我往纏斗許久,依舊難分高下。
激斗持續(xù)了好一陣子,其中一只漸漸顯露疲態(tài),皮毛上已添了好幾處血痕。它踉蹌著后退數(shù)步,顯然體力即將告罄。
自知落入下風(fēng)后,這只吠鹿不再戀戰(zhàn),猛地轉(zhuǎn)身竄入密林深處,眨眼間便消失在枝葉婆娑的陰影里,只留下晃動的光斑在原地跳躍。
01
赤麂的"身份檔案":腦袋像麒麟,嘴里長有獠牙
吠鹿本名赤麂,是我國分布極廣的中大型野生動物,隸屬于鹿科麂屬。作為麂類家族中的"大塊頭",它在鹿科大家庭里卻只能算小個子——成年個體體重僅25-30公斤,肩高約1米,身形玲瓏卻不失矯健。
這身皮毛堪稱"天然調(diào)色盤":盛夏時節(jié)是明艷的赤褐色,仿佛浸透了陽光;寒冬來臨便轉(zhuǎn)為深沉的棕褐,恰似凝結(jié)了晨露。
狹長的臉龐上,從吻部延伸至額頭的黑毛如同精心勾勒的眉黛,眼周的額腺清晰可見,透著幾分靈動。
最奇特的是那頭像,細(xì)長的面部搭配突出的口鼻,竟與神話中麒麟的模樣有幾分神似。雄性頭上頂著精致的短角,雌性雖無角,相應(yīng)位置卻有微妙的隆起,再配上嘴角露出的尖細(xì)獠牙,更添幾分野性。
常有人把赤麂和小麂弄混,其實(shí)二者差異暗藏細(xì)節(jié):赤麂的頸背部沒有黑線脊紋,而小麂的這條"黑項(xiàng)鏈"卻格外明顯。后者不僅體型更小,還因在日本泛濫成災(zāi)而名聲在外呢。
02
膽小如鼠的"吠叫高手",還會學(xué)狗叫
"吠鹿"之名源于其獨(dú)特的叫聲——那聲音酷似犬吠,卻帶著穿透密林的凄厲,在寂靜的夜晚聽來,常讓人脊背發(fā)涼。
它還有個更形象的名字叫"黃猄","猄"字恰好道出其天性:膽小如鼠,極易受驚。
在林間穿行時,它們總像踩著棉花般輕手輕腳,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仿佛生怕驚擾了沉睡的森林。敏銳的聽覺是生存的法寶,樹葉的細(xì)微顫動都能讓它們瞬間警覺。
可這警覺有時卻過了頭:遇襲時瘋跑逃竄,往往被鋒利的枝椏劃得遍體鱗傷;若是驚嚇過度,竟會像斷電的機(jī)器般僵立原地,好半晌才能緩過神來,活脫脫個"受驚小可憐"。
03
同類相爭卻搖身變作"拼命三郎"
別看赤麂見了天敵就撒腿狂奔,同類相爭時卻搖身變作"拼命三郎"。每逢繁殖季,雄性赤麂為爭奪配偶和領(lǐng)地,會展開殊死搏斗。
頭頂?shù)募饨鞘侵饕淦?,碰撞時發(fā)出的悶響在林間回蕩;嘴角的獠牙則專為格斗而生,趁對手不備便猛咬脖頸與頭部,這些尖牙對啃食草木毫無用處,卻是爭奪霸權(quán)的致命利器。
它們的戰(zhàn)斗從不敷衍:前腿蹬地時揚(yáng)起細(xì)碎的落葉,喘息聲在林間交織,直到一方力竭敗退才肯罷休。
04
瀕危背后的隱憂
生活在我國南方各省的赤麂,雖有敏銳的聽覺能及時躲避虎、豹、豺、狼等天敵,如今卻面臨瀕危困境,這背后藏著三重危機(jī):
其一,繁殖力低下。盡管全年可交配,但210天的漫長孕期后,每胎僅能誕下一只幼崽,且要等到一歲才能性成熟,種群自然增長緩慢。
其二,家園遭破壞。赤麂對棲息地有著極強(qiáng)的忠誠度,活動范圍常年固定。一旦原始森林被砍伐、濕地被侵占,它們的生存空間便急劇萎縮,如同被圈在不斷縮小的牢籠里。
其三,人類的貪婪。柔軟堅(jiān)韌的麂皮是制革業(yè)的搶手貨,總有不法分子覬覦;更有甚者貪圖其肉,非法捕獵屢禁不止。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讓赤麂的未來蒙上了沉重陰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