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圍繞“紅軍城”的血戰,其實已經不只是地圖上一個坐標爭奪戰,它更像是俄烏兩軍戰略節奏的一個縮影,一場硬撕的節奏較量,誰先崩,誰就被迫防守。而如今的局勢,看上去,是烏軍在“被動分兵”的節奏里,一點點被牽著鼻子走。
首先講個很重要的變化:俄軍在“紅軍城”戰役中的打法,已經不是簡單的炮轟+步兵推進了,而是一套帶著精算意味的殺陣。你看,打前線的同時,他們把后勤樞紐多布羅皮利亞鎮直接抹上了重墨,100多架沙赫德無人機一口氣砸過去,目的不是炸出大火光,而是掐斷烏軍的血管。M30公路被打廢了,就靠多布羅皮利亞轉運,后勤一癱,別說巷戰,連換個彈匣都費勁。
而且別忘了,這次轟炸的不是單純的戰術行動,而是俄軍空海天立體打擊的縮影:黑海艦隊齊射“口徑”,伊朗沙赫德源源不斷起飛,還有幾乎確定的天竺葵(“Geran”)大編隊打擊。這不是隨機的突襲,這是一次節奏明確的空襲壓制——用無人機轟炸后勤,然后再用部隊卡點蠶食推進,不求速勝,求穩吃。
同時,地面上的俄軍推進也透露出一種“計算感”。比如俄第9、第57摩步旅主攻紅軍城北線,第15、第30旅從西南繞插,甚至在南部沿H15公路搞突破口……你能感覺到,俄軍沒有像阿夫季夫卡那樣猛推,而是呈現出“多軸逐步推進+后勤切割”的打法,典型的“掰手指頭打仗”:一點點磨,一點點耗,不和你搞閃電戰,我就等你精疲力盡、火力枯竭。
而烏軍的狀態其實也挺能看出問題。一方面是“前頂”壓力巨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新帕夫利夫卡方向分兵應對。你可以理解成,紅軍城像一個中間的核心,而周邊像幾個缺口,每個缺口都有人往里鑿,烏軍每次防住一個,另一個就破了。
現在烏軍最依賴的就是炮兵集群+無人機監控,這點毫無疑問。這也是為什么在溝壑地帶他們守得住:地形復雜、視野遮蔽、俄軍重型裝備難展開,配上炮火和小隊靈活調動,能把俄軍壓著打。但問題來了:這種戰法極度依賴后勤補給和精準坐標,一旦指揮中樞或補給線被連續騷擾,就可能突然“崩一口”。
更關鍵的是,我們看到美國這邊的援助有點拖了后腿。愛國者導彈還在路上,美國軍火廠的年產能壓根跟不上俄軍的彈道導彈節奏,這就等于烏軍的天上防空是“漏洞狀態”。俄軍每年能發八九百枚彈道導彈,而美國就算拼盡全力產,也只能攔四百多枚——你算算這賬,不是俄軍打得太狠,而是美軍這點“援助”真的不夠看。
特朗普批了一點火箭彈和炮彈出來,德國和挪威還想著“掏錢買導彈”,聽著挺熱鬧,但實質上是個“延遲游戲”:給的不是槍,是IOU借條,還得靠烏克蘭自己熬。
如果說前幾個月俄軍是在試探節奏,現在看,已經找到了一個比較穩的推進框架:用無人機搞后勤癱瘓,用遠程導彈打陣地邊緣,用正面推進拽你主力出來,然后在其他地方突破。
接下來,“紅軍城”會是一個分水嶺。如果烏軍守住了,那還能拖幾個月的正面戰。但如果這個重鎮失守,特別是如果多布羅皮利亞被切斷,H15也崩,那整個烏東戰線都會出現裂縫——到時候不是慢慢退,而是整片塌方。
再往遠了看,如果俄軍順著舍普琴科那邊打進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那就是直接撕破東南戰線的口袋,那可不只是“紅軍城戰役結束”,而是整個南線大退的開始。
所以說現在的烏軍,已經不是在“硬守”,而是在“拆彈”——一個方向放一顆炸彈,你總得去拆,總得分兵去顧,總得掉火力去補。拆得了一時,拆不了全局。
這仗要這么打下去,到秋天真可能像《紐約時報》說的那樣,俄軍一輪空襲就能上千架無人機起飛。到那時候,不靠天吃飯的俄軍,可能真的會把節奏徹底掌控在自己手里。
而這一切,已經不再是“進攻烏克蘭”,而是“控盤東線”。現在的俄軍,更像是在對整個戰場下絆,掐脖子,消體力,然后一拳打穿。這拳落在哪,烏軍的“紅線”就在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