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度,很多人腦子里會冒出 “人擠人” 的畫面 —— 街頭摩肩接踵的人群,火車頂上都扒著人的老照片,仿佛這個國家永遠不缺新生兒。
可最近聯合國的報告打了所有人的臉:印度總和生育率首次跌破 2,降到了 1.9。
這意味著什么?
簡單說,平均每個印度女性一生只生不到 2 個孩子,連維持人口代際更替的 “2.1” 都沒達到。
曾經的 “生育大戶”,怎么突然不愛生了?
一、從 “生五個不嫌多” 到 “生兩個都嫌累”,印度只用了 20 年
2000 年時,印度的總和生育率還是 3.31,平均每個女性要生 3 個以上孩子;到 2025 年,這個數字腰斬到 1.9。
背后藏著一段 “政策過山車” 的故事。
早在上世紀 50 年代,印度就成了第一個搞計劃生育的發展中國家。
那時候政府擔心 “人太多養不起”,政策還算溫和;到了 70 年代,人口飆到 5.5 億,總和生育率高達 5.49,政府急了,搞起強硬管控 —— 傳說當時為了減少新生兒,連常規避孕藥具的發放量都翻了倍。
可誰也沒想到,幾十年后畫風突變。現在印度很多邦開始 “求著生”:多孩家庭的補貼恢復了,女性產假不再限次數,甚至有地方給新生兒發奶粉錢。
為啥?因為生育率降得太快,尤其是城市里,德里、孟買的總和生育率已經跌到 1.6,比中國還低。
有個在新德里做 IT 的朋友說:“我們公司的年輕夫妻,大多只生一個孩子。養到 18 歲要花 200 萬盧比(約 17 萬人民幣),相當于普通白領 3 年的工資,誰敢多生?”
二、越有錢越不愛生,印度的 “生育分化” 比想象中狠
印度的生育率下降,不是 “一刀切”,而是 “分層下跌”:
城市精英家庭首當其沖。孟買的律師、醫生、企業高管,大多只生 1-2 個孩子。
他們住著公寓,送孩子去國際學校,周末要上鋼琴課、編程班,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堪比中產半年的收入。
有位軟件工程師直言:“我父母生了 4 個孩子,因為那時候農村養娃只要管飯;現在在城市,養娃是‘燒錢’,多一個都扛不住。”
反觀農村地區,生育率雖然也在降,但還是比城市高。
北方邦的農村婦女,平均還會生 2.5 個孩子,因為那里教育水平低,早婚普遍,養娃成本低,孩子還能幫著干農活。可即便如此,和 2000 年的 4.5 個相比,已經少了一半。
更有意思的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成了 “生育減速器”。
印度女性識字率從 2000 年的 53% 漲到現在的 70%,上過大學的女性里,80% 只生 1 個孩子。
她們不再把 “生孩子” 當人生唯一目標,有的讀完碩士后,30 歲才結婚,生娃自然往后推。
三、從 “怕人太多” 到 “怕人太少”,印度踩了所有國家的 “坑”
印度的生育曲線,幾乎是所有國家發展的縮影:
第一步:窮的時候使勁生
過去印度農村,孩子是 “勞動力”,多一個孩子多份力,而且死亡率高,只能靠多生來保證存活。
那時候政府怕 “人口爆炸”,搞強硬管控,結果引發反感,效果有限。
第二步:富了一點就不想生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養娃從 “管飯就行” 變成 “要教育、要住房、要前途”。
孟買的中產家庭,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至少要花 50 萬人民幣,相當于普通家庭 10 年的收入。誰還敢多生?
第三步:想鼓勵生卻難上加難
現在印度各邦開始發補貼,有的給多孩家庭免學費,有的給產婦發獎金。
可效果甚微 —— 就像中國的 “三孩政策”,真正缺的不是這點補貼,是托育、教育、住房的 “全鏈條支持”。
印度有家長算過:“政府給的補貼,還不夠孩子一個月的補習班費用。”
韓國、日本早就證明:單純給錢沒用,得解決 “生得起、養得起、教得起” 的問題。印度現在才開始補這些課,顯然有點晚。
四、14 億人口大國的難題:生育率跌了,人口紅利還在嗎?
很多人說印度會接棒中國的 “人口紅利”,可生育率跌破 2,這個紅利還穩嗎?
聯合國預測,印度人口會在 2065 年達到 17 億峰值,之后開始下降。
這意味著未來 40 年,印度還有人口紅利,但之后可能面臨和中國一樣的 “老齡化” 壓力。
更棘手的是,印度現在的年輕人里,一半沒受過高中教育,想進工廠當技術工人都難。
如果生育率持續降,未來可能出現兩種情況:要么趁現在還有足夠勞動力,趕緊搞產業升級,讓年輕人有高薪工作,能養得起孩子;要么像現在這樣,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更不敢生,陷入 “低生育陷阱”。
就像有學者說的:“印度的人口紅利,不是‘人多就行’,是‘人夠多,還夠能干’。
現在生育率降了,更得抓緊時間練‘內功’—— 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就業市場,不然人再多也沒用。”
五、給我們的啟示:生育從來不是 “個人的事”
印度的故事,給所有國家提了個醒:
1.別等生育率跌了才著急
印度從 “管控” 到 “鼓勵”,花了 30 年,可社會觀念一旦變了,再想拉回來難如登天。
政策得有前瞻性,在 “不想生” 的苗頭出現時,就開始完善支持體系。
2.女性越獨立,生育越理性
印度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生育率比沒上過學的低一半。這不是壞事,說明女性有了選擇權。
社會該做的,是讓她們 “想生的時候能安心生”,而不是逼她們生。
3.人口多不如人口 “精”
印度現在的問題不是 “人太少”,是 “年輕人技能跟不上產業需求”。
與其糾結生育率,不如把錢花在教育上,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 “有用的人”,這比多生幾個 “找不到工作的人” 更實在。
最后想說,印度生育率跌破 2,不是 “悲劇”,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從 “多子多福” 到 “少生優生”,背后是人們對 “好日子” 的新定義 —— 不再靠數量求生存,而是靠質量求發展。
至于未來,印度能不能接住這 14 億人口的 “盤”,關鍵不在于生多少孩子,而在于能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 “生得好、長得好、過得好”。
這一點,值得所有國家思考,尤其是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