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不少人心里開始發毛。
原來,網上出現各種“死亡高峰期”的說法,有人說2024、2025會是這十年來最恐怖的年份,因為出生率在斷崖下滑的同時,死亡人數卻可能在迅速攀升。
光是聽著,就夠瘆人的。
不過,要說這事純屬是嚇唬人,也不全是,畢竟新生兒越來越少、醫院爆滿、養老壓力暴漲,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
可問題是,如果真的來了死亡高峰期,咱們普通人,到底該怎么辦?
先說個最扎心的細節。
有媒體統計,2023年,中國新生人口為902萬人,而死亡人口則接近1110萬。
這是近幾十年來,第一次死亡人數大幅反超出生人口,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未來十年,死亡人數每年破千萬將成為“常態”。
別覺得這離自己很遠,仔細觀察會發現,周圍的親戚長輩,有沒有突然住進醫院或者轉入養老院的。
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著上有老、下無小的局面,一個人照顧兩個老人,甚至更多,這種壓力比你想象的來的更快。
更現實的是,在死亡高峰背后,是一個龐大的老齡化社會正在加速逼近。
而老齡化的影響,不只是多幾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那么簡單,它會滲透進方方面面。
看病、買藥、坐車、買房,甚至是你在公司里的升職機會。
你可能沒意識到,死亡高峰帶來的真正問題,是一個社會的整體活力開始變得遲緩,而年輕人必須背上越來越重的贍養和社會運行負擔。
當然,國家也不是沒有動作,這幾年,針對人口結構的變動,政策一波接一波地在下發。
多子女家庭的買房優惠、公積金貸款提升、育兒補貼變多、甚至無痛分娩都納入醫保。
這些政策看起來零零散散,但歸根結底,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鼓勵生育。
比如山東、黑龍江、江蘇等地,直接發放現金獎勵,一個孩子可能就能拿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補貼。
還有些地方延長產假、育兒假,報銷流程也簡化了。
本質上,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戰爭:盡可能快地生出新的人口,為未來接力。
可惜現實沒那么理想,年輕人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不敢結婚、怕生病、怕掉隊,這才是“死亡高峰”背后的隱憂。
大家都知道人口結構得調整,可當一個月工資剛夠交房租水電,養孩子成了奢侈。
更深層的問題還在于,許多年輕人從根子上已經改變了人生規劃,不再以“結婚生子”為目標,而是追求“獨立自由”。
就算給他們再多補貼,觀念沒變,生育意愿也難提升。
那么,除了國家的催生大法,咱們普通人能做什么,說白了,還是那一句話,提前準備。
不論你是20歲、40歲還是60歲,該買的保險別拖,該做的體檢早安排,有條件的,給父母找好合適的養老社區、醫院資源。
養老不該只是一個等退休再說的事,而是要從現在起就開始規劃。
同樣重要的,還有心理建設。老齡化社會下,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失獨、空巢、照護的問題。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或者伴侶突然病倒、父母需要長期照顧,家庭的運行會不會瞬間崩盤?
提前打好安全墊,不是多余,而是必須。
也許你覺得現在談死亡,太早太沉重,但一個社會成熟的表現,恰恰是在于能不能理性面對這些終極話題。
因為死亡是必然的,但崩潰卻可以避免。
當然,也不能被高峰嚇破膽,死亡人數再多,也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
從宏觀來看,死亡高峰的到來,也意味著一波新的重構機會。
有人說,老去的人帶走的是經驗,留下的是資源。
房子會騰出來、崗位會空出來、教育資源會更集中,也許某種程度上,這是新一輪社會洗牌的開始。
可關鍵是,你準備好沒?
如果你是一位年輕人,別把養老、死亡看成父母那一輩的事,你早晚要面對,要扛下很多人不敢扛的責任。
如果你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那就更要學會如何化解“夾心餅”的焦慮,該省的省,該賺的賺,該求助的時候別逞強。
而如果你是一位已經進入老年階段的朋友,那就盡量把自己照顧好,別讓孩子背上太重的負擔,也別把“等靠要”當成唯一的選擇。
每個群體都不能置身事外。
死亡不是危機,怕死才是。
這一次我們談死亡高峰,不是為了制造焦慮,而是想提醒每一個人,別再把明天交給命運。
只有你真正學會和終點共處,才會懂得怎么過好當下。
國家在行動,社會在改變,普通人也得找到自己的出路。
這不是悲觀的預言,而是一次理性的預判。能早一點準備的,就永遠不會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