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鄉下老家,總能感覺到家鄉目光所及的變化,同時也會發現和過去相比,覺得村里少了點什么。
那些曾經走街串巷的吆喝聲,那些帶著煙火氣的手藝人身影,不知不覺間都淡出了視野。
今天就來聊聊農村正在消失的10種人,看看哪一種能勾起你的童年回憶?
1. 搖著撥浪鼓的賣貨郎
“叮鈴鈴——叮鈴鈴——”聽到這清脆的撥浪鼓聲,村里的小孩準會像脫韁的野馬般跑出來,然后就圍著老板轉悠!
賣貨郎挑著兩頭的貨郎擔,里面藏著小孩最愛的糖果、發卡,還有針線、紐扣等生活用品。
那會兒沒有超市,賣貨郎就是移動的“小賣部”,用幾枚雞蛋就能換塊糖,這是多少人童年最甜的期待。
2. 走街串巷的剃頭匠
以前農村理發,也是有上門服務的,現在只能去理發店了!
剃頭匠的裝備很簡單,往往就是提著一個木箱,里面裝著推子、剪刀和剃刀。
他們不用吆喝,只要在村口樹下一坐,老人們就知道剃頭的來了。剃頭時先在脖子上圍塊白布,推子貼著頭皮“嗡嗡”響,最后用熱毛巾一擦,再刮個臉,全程只要幾塊錢。
現在理發都只能去鎮上了,而且理發店越來越洋氣,卻再也找不到那種慢悠悠的舒服勁兒了。
3. 磨剪刀磨菜刀的人
“磨剪子嘞——鏘菜刀——”這悠長的吆喝聲曾是鄉村午后的背景音。
磨刀師傅背著砂輪箱,找塊平整的石頭坐下,把生銹的刀剪在砂輪上反復打磨,火星子濺得老高。
磨好的刀能輕松切斷頭發,村里人都會把家里鈍了的刀具攢著,等磨刀人來了一起磨。如今刀具舊了就換新的,再也沒人等磨刀師傅上門了。
4. 背著工具包的閹雞佬
閹雞佬進村時不用吆喝,只要在村口站定,村民就會把自家的小公雞抱來。有的還還閹豬牛等!
他們手法麻利,幾分鐘就能完成閹割,據說這樣雞肉更鮮嫩。
閹雞佬的工具包像個百寶箱,小刀、鑷子一應俱全,孩子們總是遠遠看著又好奇又害怕。
現在養殖場都機械化操作,村里散養的雞少了,閹雞佬也成了稀罕物。
5. 補鍋“鋦瓷”的手藝人
“補鍋嘞——補鍋嘞——”過去農村誰家的鐵鍋裂了縫、瓷碗摔了豁口,絕不會直接扔掉,而是等著補鍋人來修。
補鍋師傅先用小錘敲敲打打,再用鐵鉚釘把裂縫釘牢,最后抹上泥漿加固。
還有更厲害的鋦瓷匠,能把碎成幾瓣的瓷碗鋦好繼續用,真正詮釋了“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
6. 背著藥箱的赤腳醫生
每個村子都有個讓人安心的赤腳醫生,他們背著印著紅十字的藥箱,走田埂跨溪流,誰家有人生病隨叫隨到。
頭疼腦熱、跌打損傷,他們總能拿出對癥的藥,打針輸液樣樣行。
那會兒沒有鄉村診所,赤腳醫生就是村民的“健康守護神”,現在村村都有標準化衛生室,赤腳醫生的身影卻難覓了。而且現在行醫都是要有證才行,不然就是非法行醫!
7. 上門釀酒的師傅
秋收后村里總會請釀酒師傅上門,家家戶戶拿出新收的稻谷、高粱,院子里飄著甜絲絲的酒香。
釀酒師傅支起大蒸鍋,把控著火候和發酵時間,村民們圍著看熱鬧,等著第一鍋新酒出缸。
現在超市里酒水琳瑯滿目,上門釀酒的傳統也漸漸消失了。
8. 彎腰割麥的人
過去麥收時節,田野里全是彎腰割麥的人,鐮刀“唰唰”作響,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
大家比著賽割麥,孩子們在麥垛間捉迷藏,傍晚全村人一起打麥揚場。
如今聯合收割機幾分鐘就能收完一畝地,田野里再也看不到連片割麥的場景,鐮刀都快成了博物館的展品。
9. 彈棉花的手藝人
“嘭嘭嘭——嘭嘭嘭——”彈棉花的聲音沉悶又有力。
彈棉花師傅背著大木弓,用弓弦把舊棉花彈成蓬松的棉絮,再鋪成平整的棉胎。
新棉胎帶著陽光的味道,是冬日里最溫暖的期待。
現在人們更愛買現成的棉被,彈棉花的作坊早已不見了蹤影。
10. 上門殺豬的屠夫
過年前后,村里總會請屠夫上門殺豬,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
屠夫帶著幫手來,燒水、褪毛、分割一氣呵成,鄰里們會來幫忙,最后主人家會留大家吃頓殺豬菜。
現在都統一到屠宰場殺豬,上門殺豬的屠夫也成了回憶里的角色。尤其是好多地方都不養豬了,農村屠夫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我村里的屠夫都出去打工好多年了!
這些消失的手藝人,不僅帶走了他們的手藝,更帶走了鄉村的煙火氣和人情味。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每當想起這些熟悉的身影和吆喝聲,心里總會泛起暖暖的懷念。那些藏在時光里的老手藝,其實都藏著一代人最珍貴的鄉愁。
你還知道農村有哪些正在消失的人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