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能常回到我的故鄉看看。”
說出這句話的人,是瑙魯總統戴維·阿迪昂,7月6日,他帶著家人一起,來到廣東尋根。
當他在族譜上找到自己名字時,這位56歲的總統興奮得像個小學生:“這是我!真的是我!”
可瑙魯距離廣東足足7600公里,這位外國總統,怎么會是廣東人的后代?
這跨越萬里的血脈背后,又藏著一段怎樣的往事?
2025年7月,瑙魯總統戴維·阿迪昂帶著妻子兒女孫子,來到了廣東江門。
他是來認祖歸宗的。江門中股村的村民聽說有總統要來,早早就等在了村口的大榕樹下面。
還有人專門從外地趕回來看熱鬧,大家都很興奮,想看看這個當總統的“自家人”長什么樣。
除了這些村民,81歲的譚惠霞奶奶也站在村口等待。
她一看到阿迪昂,就立馬握住了他的手,往他手里塞了好多龍眼,仿佛這就是她的“孩子”。
讓人驚喜的是,譚惠霞奶奶真的是阿迪昂的堂外祖母!
原來,中股村的司徒氏有一本族譜,從1925年就開始記錄,每一個離鄉的家人都記在上面。
阿迪昂來到中股村和村民們打完招呼后,就入鄉隨俗地準備拜祠堂。
在祠堂族譜上,他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白紙黑字的證據表明,他真的是中國人的后代!
找到名字后,阿迪昂就準備開始祭祖,他走在前面,家人跟在后面。
祠堂里早就擺好了供品——燒乳豬、鹵鵝、蒸糕,都是廣東人祭祖的傳統食物。
阿迪昂帶著全家人,對著祖先牌位鞠躬,他彎腰彎得很深,非常虔誠。
他的孫子孫女也跟著鞠躬,雖然他們可能不太明白這是在干什么,但氣氛很莊重,沒人嬉笑。
除了祭祖,阿迪昂還被村民帶去種榕樹。
榕樹是南方著名的鄉土樹種,根系發達,扎根深厚,常被視為家族根脈的象征。
阿迪昂種下榕樹,不僅代表村民們接納了他,也是他自己不忘祖籍的證明。
但種榕樹的時候出了點小插曲。鐵鍬碰到石頭,挖不動,阿迪昂使勁跺腳,把土踩實。
圍觀的村民都被逗笑了。這個西裝革履的總統,種起樹來和他們沒兩樣。
說起來,阿迪昂能來認祖,還得從他外曾祖父說起。
一百多年前,清朝積貧積弱,廣東沿海的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只能出海討生活。
阿迪昂的外曾祖父就是其中一個。
他從赤坎出發,先到了馬來半島,輾轉到澳洲,最后漂到了瑙魯這個小島上。
瑙魯當時有磷礦,需要大量工人。阿迪昂的外曾祖父就決定留在礦上干活。
搬石頭、推礦車,他什么臟活累活都干。雖然工資很少,但總算能活下去。
慢慢地,他在當地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
不過,雖然他人在海外,但始終沒忘記自己的根。他定期寫信回家,告訴家里人自己的情況。
還在信里夾上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就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好一點。
因此,就算他遠在太平洋,族譜上依舊記得清楚,他屬于“東支四房,遠赴瑙魯,育三子”。
除了祖籍的家人,阿迪昂的外曾祖父對身邊的家人也很上心。
他經常給孩子們講述祖籍的故事,腸粉、叉燒包、白切雞,這些廣東菜成了最好的記憶載體。
正因如此,阿迪昂在很小的時候,就從母親的話語中,知道了自己的素未謀面的家鄉。
同時,阿迪昂也開始在總統父親凱南·阿迪昂的耳濡目染下,踏上了從政生涯。
2001年,他在父親的老選區參選,順利當上議員,三年后又成為了瑙魯的外交部長。
但由于在古巴批評美國,阿迪昂回國后就遭到了政敵攻擊。
不僅丟了外交部長的位子,連父親都被牽連。
但阿迪昂沒有放棄,第二年卷土重來,當選議長。2023年,他終于當上總統。
當上總統后,阿迪昂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推動瑙魯承認一個中國。
2024年1月15日,瑙魯宣布與臺灣“斷交”。
僅僅9天后,中瑙兩國就在北京簽署了恢復外交關系的公報。
瑙魯為什么要這么做?阿迪昂在博鰲論壇上說,這讓瑙魯“站在了歷史的正確一邊”。
但更實際的原因是,瑙魯需要發展。
瑙魯是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國家。整個國家只有21平方公里,還沒有中國一個鎮大。
上世紀70年代,靠著豐富的磷酸鹽資源,瑙魯人均收入排名世界前列。
但好景不長,資源挖完了,經濟就垮了。現在的瑙魯急需轉型,需要新的發展機會。
中國能給瑙魯帶來什么?首先是基礎設施,中國正在幫瑙魯升級港口,建設體育場。
中國的企業也正與瑙魯合作開發漁業資源,幫助當地發展海洋經濟。
除了這些,更重要的是民生改善。中國援助了瑙魯第一臺視網膜激光手術設備。
中山眼科醫院的醫生去瑙魯,幫23個白內障患者做了手術,讓他們重見光明。
而阿迪昂這次來廣東,一方面是尋根,另一方面也是談合作。
他在廣州會見廣東省領導時明確表示,正在籌備瑙魯到廣東的直航。
廣東方面也拿出了合作清單:遠洋捕撈、海洋牧場、漁業加工、港口改造……
拿到合作,祭祖結束也結束后,7月9日,阿迪昂一家準備前往深圳。
臨走前,他在司徒氏圖書館的留言簿上寫了一句話:“Root and route,both found here”。
這句話的意思是:根在這里,路也在這里。相信很多海外游子都深有體會。
要說最舍不得阿迪昂離開的,就是堂外祖母譚惠霞了。
阿迪昂見此,握著他堂外祖母的手,大聲承諾下次還來,給她帶瑙魯的椰子糖。
現在,瑙魯機場停著中國產的新能源公交車,臺山的中餐館掛出了“瑙魯海鮮煲”的招牌。
除了阿迪昂和堂外祖母,兩國人民的交往,也像那棵新種的榕樹一樣,正在生根發芽。
事實證明,無論走多遠,根始終在那里,無論當多大的官,家鄉永遠是家鄉。阿迪昂找到的不只是族譜上的名字,更是一種歸屬感。這種感覺,是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中國人都能理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