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條高鐵卡關,萬億投資懸空?武漢樞紐夢撞上現實冰山
地方規劃撞墻國家布局!透視武漢四大高鐵的困局突圍戰
地方規劃熱火朝天,國家藍圖巋然不動——武漢“超米字型”高鐵藍圖里那四道跨不過的坎兒,到底卡在哪?
最近湖北交通圈有個話題熱度居高不下:規劃多年的武漢“超米字形”高鐵樞紐中,武貴、武深、武青、武杭四條戰略通道遲遲沒在國家規劃名錄里落座。這事兒表面上看著只是幾條鐵路線的規劃沖突,背后藏著的其實是地方發展沖動與國家戰略定力之間一場無聲的博弈。
湖北對高鐵樞紐的野心人盡皆知。自從鄭州靠著“米字型”高鐵網奠定中部交通C位后,坐擁“九省通衢”天然優勢的武漢就憋著股勁兒要后來居上。2017年提出的“超米字型”十二向高鐵樞紐規劃,明擺著沖著中部交通第一城的目標去。這張藍圖里最核心的四條射線——向西南到貴陽的武貴、向南直抵深圳的武深、向東北連青島的武青、向東通杭州的武杭,構成了江城連接中國三大經濟圈的生命線。
可惜圖紙畫得再漂亮,也得國鐵集團的朱筆圈定才算數。武貴高鐵的故事就很能說明問題。湖北想用現成的仙洪監鐵路(仙桃-洪湖-監利)做文章,計劃將其提速到350公里/小時,作為武貴高鐵的湖北段。去年地方政府甚至放出了2023年開工的風聲。結果國鐵集團一盆冷水潑下來:現有京廣高鐵轉滬昆高鐵完全能實現武漢到貴陽的通達,再建新線純屬資源浪費。提速方案直接被否,籌備中的項目徹底凍結。湖北交通系統內部人士搖頭:“我們看的是武漢到貴陽拉條直線只要800公里,現在繞行長沙足足多跑400公里;可國鐵算的是全國路網大盤賬,在他們眼里,這條繞行線運力還遠沒飽和呢。”
同樣是南下動脈的武深高鐵,遭遇更耐人尋味。湖北原本打的主意是通過咸寧修一條直插江西吉安的武咸吉高鐵,在吉安接京九線南下。今年咸寧發改委官網突然掛出新方案,線路拐了個大彎改成“咸寧-岳陽-長沙”,準備蹭長贛高鐵的軌道進深圳。變線背后有張明牌:長沙作為中部高鐵十字路口的位置比吉安重要太多。可惜變來變去改變不了根本困局——這條號稱“京廣二通道”的干線至今沒擠進《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地方熱火朝天搞預可研,在國鐵眼里最多算個“民間方案征集”。
東北向的武青高鐵更像是拼積木。湖北段設計很討巧:用在建的合武高鐵當底座,新建長江新區到紅安東的30公里連接線當榫卯,再搭上國家規劃里的京九高鐵阜陽至黃岡段作支柱。沒成想其中最關鍵的京九阜黃段去年被國鐵以“優化路網結構”為由暫停預可研。剩下一截省里自嗨的連接線,連規劃圖紙都沒送到北京。黃岡發改委的同志私下倒苦水:“合武高鐵2027年就要通車了,連接線要是批不下來,長江新區的軌道就成了斷頭路。”
最東頭的武杭高鐵湖北段則在上演“路線爭奪戰”。早年規劃走北線:從天河站拉條直線經新洲、團風、英山直插安徽岳西。去年突然改弦更張換成南線:借用現有武黃城際到黃岡,再新建黃岡-浠水-羅田-岳西線。兩套方案吵得不可開交,新洲居民罵罵咧咧說“到嘴的鐵路飛了”,黃岡人歡呼“樞紐地位穩了”。鬧騰半天才發現大家爭的只是省里自說自話的規劃,國家層面的準生證連影兒都沒有。
梳理完這些困境,真正的問題浮出水面:為什么地方視若珍寶的高鐵項目,在國家層面總碰釘子?深挖下去至少有五重邏輯:
第一本經濟賬擺在臺面。350高鐵每公里造價近3個億,武貴高鐵估算投資超千億。全國鐵路建設資金池就這么大,國鐵當然優選能提升全網效率的線路。現有京廣高鐵武漢到廣州段日均開行列車287列,運能利用率約70%;滬昆高鐵湖南段更只有60%左右。這種情況下新建平行干線屬于典型的“錦上添花”,地方看的是“直達快省”,國家盯的是“錢花在刀刃上”。
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更是敏感神經。國家發改委去年發布的白皮書顯示,全國高鐵累計負債突破6萬億。現在對新建項目審批慎之又慎,特別是像仙洪監鐵路這種想“舊線改造”的變通方案。國鐵內部有本清晰賬:把三級鐵路提速到350公里成本比重建低不了多少,后期維護成本反而更高。
第三看技術合理性。京九高鐵阜陽至黃岡段被按下暫停鍵的關鍵原因,是技術小組發現大別山段地質風險遠超預期。而武杭高鐵北線要穿過鄂東密集的水網區,光是環保論證就能拖三年。地方規劃喜歡在地圖上畫直線,真正放線施工才發現要跨越地理天塹。
第四重戰略取舍最是微妙。國家十四五交通規劃明確要求重點補強西部通道,今年初剛批復了渝昆高鐵、西成二線。相比之下,武漢規劃的這四條線全部分布在鐵路密度最高的華中腹地,戰略優先級自然靠后。有些城市連1條高鐵都沒通,武漢卻要搞第十二條,國家資源分配不可能滿足所有“樞紐夢”。
最后還有地方協作的難題。武深高鐵改走長沙的方案就被湖南省政府點過贊,但修水至吉安段變成廢紙又讓江西臉色難看。高鐵從來不是一省之力能建成的,各省都在爭取鐵路過境本省樞紐城市,最終路線往往是多方博弈的結果。湖北規劃的“直連路線”常在鄰省變成“繞城線路”,這種矛盾國家層面必須平衡。
冷峻現實擺在眼前:高鐵規劃正從“誰嗓門大給誰建”轉向“誰數據硬給誰建”。湖北要想破局可能需要換個打法:與其強調“武漢需要”,不如證明“全國需要”。比如武深通道若能緩解京廣高鐵40%的南下車流壓力,數據比規劃圖更有說服力;再比如拿出鄂東五市8000萬噸年貨運缺口數據,證明武杭高鐵對分擔長江貨運壓力的價值。
交通專家有個比喻很形象:現在的高鐵規劃像場精密的心臟手術,國鐵是主刀醫生,地方遞方案頂多算個病人家屬建議書。家屬可以說“最好開胸從左邊切入”,但醫生必須綜合判斷手術風險、愈后效果、整體治療方案。武漢這張“超米字型”手術方案,現在缺的正是全國鐵路心電圖和器官功能評估報告。
話說回來,四條高鐵尚未被徹底判死刑。最新風聲說國鐵正委托中鐵四院重新評估武深通道價值,長江經濟帶升級戰略也可能給武杭線帶來轉機。只是所有可能性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地方規劃再也不能關起門來做夢,得帶著全國地圖去北京講故事。當武漢的樞紐雄心裝上國家戰略的導航儀,十二向高鐵或許才真的能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