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師范學院歷史組定向生634分?這分數都能上南師大了吧!看不懂啊”2025年江蘇高考提前批錄取結果一出,評論區瞬間炸開了鍋。當其他考生為985、211擠破頭時,這位江蘇考生卻用行動上演了一場“反向操作”,把一所普通二本院校送上了熱搜。有人罵“家長瘋了”,有人嘆“時代變了”,更多的則是疑惑:這代年輕人,怎么連志愿都開始“求穩”了?
要理解這場“神操作”,得先看看數據背后的現實。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222萬,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就業目標是“1200萬以上”——簡單說,幾乎每個畢業生都得“搶飯碗”。在江蘇這樣的大省,考公難度超過考研,私企工作又像“開盲盒”,今天還在敲代碼,明天可能就收到裁員通知。這時候,鹽城師范定向生“畢業即入編”的承諾,簡直像一張“就業保險單”。
評論區有位網友的留言很扎心:“我侄兒南師大畢業,在民辦高中當了三年無編制老師,卷得頭發都白了;另一個580分的同學選了公費師范生,現在在青島高中任教,婚姻工作雙解決。”這種對比,照出了年輕人的焦慮——與其大學畢業再擠獨木橋,不如直接“一步到位”。更現實的是,江蘇鄉鎮早不是“窮鄉僻壤”,蘇南的鄉鎮學校通勤都在半小時圈內,工資加補貼不比城里低,還能守在父母身邊,這種“穩穩的幸福”,對經歷過社會毒打的90后、00后來說,比“名校光環”更實在。
當然,爭議也隨之而來。有人翻出往年的案例:個別公費師范生畢業后果斷違約,寧可賠錢也要去大城市闖蕩;還有定向生被分到偏遠地區,工資拖欠、崗位閑置,最后只能“躺平”。更尖銳的質疑是:“所有人都去考編,制造業、高科技行業誰來干?”評論區有位“斧頭zzg”的留言引發熱議:“總有人要打螺絲,但憑什么是我家孩子?”這話雖糙,卻戳中了教育功利化的痛點——當志愿填報變成“算經濟賬”,興趣和理想被“穩定”碾壓,教育的多樣性是否正在被瓦解冰消?
但換個角度看,這場“定向生熱”也給高校提了個醒。上海海關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各警官學院這些行業院校之所以逆襲,恰恰是因為它們“更懂行業需要什么”。鹽城師范的定向生培養模式,或許正是瞄準了基層教育的實際需求——與其培養“高不成低不就”的理論派,不如直接輸送“能用得上”的實踐型人才。這種“供需對接”的思路,或許比糾結“名校還是定向”更有意義。
回到那個634分的考生,他的選擇或許不是“神操作”,而是一代人對現實的妥協與博弈。有人羨慕他“少走十年彎路”,有人替他惋惜“浪費分數”,但誰又能斷定,十年后他不會成為鄉鎮教育的中堅力量?教育的意義,或許不在于“必須飛得更高”,而在于讓年輕人既有“求穩”的底氣,也有“試錯”的勇氣。
只是當“編制”成為志愿填報的終極答案,我們是否該問問:下一個十年,當這批定向生扎根基層時,那些被忽視的制造業、科技行業,又該靠誰撐起來?這個問題,或許比“634分選什么學校”更值得深思。
如果是你,會為“編制”放棄211嗎?你身邊有類似的“反向操作”案例嗎?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