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宦官”這個詞,大家都知道就是太監。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宦官比如漢朝的蔡倫,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王振、魏忠賢還有清朝的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等等。這其中權傾朝野、最為著名的應該算是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
其實這里存在著誤區。首先“宦官”作為帝王宮廷中的奴仆出現的很早,在周朝就有了明確記載。但直到東漢時期才開始完全使用“閹人”作為宦官。而“太監”的出現則是隋唐之后的事情。到了明朝“太監”一詞只能稱呼地位比較高的宦官,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所有宦官的統稱。
至于人們對明朝的太監印象之所以深刻。一個原因是明朝距離今天還算比較近,所以人們對明朝的歷史比較了解。另外就是受影視文學作品的影響,比如八九十年代港臺電影里的很多位高權重、心狠手辣的大太監幾乎都是明朝的。典型的就是《新龍門客棧》里的甄子丹飾演的“東廠督工”曹少欽。
歷史上的明朝因為特殊的“廠衛制度”和“司禮監制度”也確實出現了很多權傾朝野位高權重的大太監。比如成化朝的西廠提督汪直、宣德朝的王振(也就是導致土木堡慘敗的那貨)、正統朝謀反的曹吉祥、正德朝的劉瑾還有天啟朝的“九千歲”魏忠賢。但是明朝因為封建制度發展的已經非常的健全,所以太監的權力再大也是只能是借力于皇權,是狐假虎威。一旦他們的權利和地位對皇權產生威脅甚至企圖挑戰皇權,就會被皇帝輕輕松松的搞死。以上這幾位除了汪直失去權力得以善終,其余的都是死于非命。總之,明朝的太監只是皇帝的統治工具而已,始終被皇權牢牢地控制著。
所以明朝的“宦禍”雖重,卻也還未重到能夠威脅皇權的程度,也就沒有對整個朝局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比如魏忠賢,確實能夠權傾朝野、專擅國政,可那也是在天啟皇帝對他幾乎“無條件”地信任的情況之下。待到崇禎登基,只三個月就把魏忠賢及其黨羽連根拔起、一并清算了。可見明朝的宦官在皇權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但是,唐朝的“宦禍”就不一樣了,可以說為中國歷代之最。
中唐以前,因為國力軍力強盛、政治上勵精圖治,因而沒有出現宦官干政專權的現象。只有一個高力士因為屢次立有軍功,又在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配角,而成為了玄宗朝以至整個李唐王朝最著名的宦官。但高力士名氣雖大卻并未過多參與朝政也沒有大奸大惡之舉,所以歷史評價還是很不錯的。
到了“安史之亂”之后,情況則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唐肅宗李亨在登基為帝和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極其依重于宦官,頭腦昏聵地給了宦官們以軍權甚至相權,成了有唐一代宦官亂政的開始。肅宗朝的宦官魚朝恩被封為馮翊郡公、開府儀同三司,能夠監領九鎮節度使的數十萬兵馬。更有甚者是李輔國,竟然成了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肅宗死后,李輔國參與宮廷政變擁立代宗登基,開了唐朝宦官操縱廢立的先河,其后直至唐朝滅亡的十余代皇帝則多為宦官所擁立。到了代宗的兒子德宗更是喪心病狂地把京中禁軍的兵權交給宦官掌握,由此開始了宦官反奴為主的局面。此后順宗李誦為宦官俱文珍等所逼被迫禪位給憲宗李純。而憲宗李純最后則干脆被宦官陳弘志所殺。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所殺。文宗朝的宦官仇士良在“甘露之變”中盡殺朝臣、幽閉文宗。凡此惡行不勝枚舉。整個唐朝后期,皇帝成了大宦官們手中的玩偶,想立就立、想廢就廢。晚唐也成了整個中國封建時代最黑暗的一個階段。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為“宦禍”最重者是為東漢、唐朝和明朝。明朝因為已處于封建制度的最終完善階段,跟后來的清朝同處封建制度的頂峰,皇權制衡已經被玩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所以權力能夠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權臣、宦官為禍雖然屢有發生,但也只是作為皇帝們控制朝局的工具。待到他們失去利用價值,皇帝則棄之如敝履,除之只在翻手之間。比如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萬歷,即使蝸居宮掖也依舊能夠牢牢地掌控朝局。
唐朝則是處于封建制度的發展階段,很多的制度比如三省六部、科舉都是從隋唐開始創立和實行,到了宋代才逐漸完善起來的。由于不完善,所以皇權制衡一不小心就被玩成了權力失衡。尤其是“安史之亂”徹底地打破了(更多的是間接打破的)各方面權力的平衡。唐朝皇帝們先是失去了大部分國土的控制權,讓各地藩鎮成了地方土皇帝。而后更是把用來保命的禁軍軍權給了宦官,徹底成了“奴才們”手里的玩物和籌碼。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又道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