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羅斯《消息報》放出爆炸性新聞,讓全球軍迷心頭一緊:俄羅斯國防部可能已決定放棄修復其唯一現(xiàn)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目前,維修和改造工作已經(jīng)暫停。
這意味著這艘命運多舛的巨艦,很可能最終走向報廢拆解的結(jié)局。
這不僅僅是一艘老舊航母的退役,它更深層次地象征著俄羅斯海軍“大洋艦隊”夢想的破滅,以及其全球力量投射能力的進一步萎縮。
航空母艦作為遠洋作戰(zhàn)、全球部署和維持海上霸權(quán)的關鍵工具,是任何一個渴望成為或維持全球大國地位的國家不可或缺的“名片”。失去航母,意味著俄羅斯在傳統(tǒng)海軍強國競爭中,失去了最顯眼的“門面”和“入場券”。這不僅僅是軍事能力下降,更是其國際地位、戰(zhàn)略威懾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quán)的削弱。
“庫茲涅佐夫”號多災多難服役生涯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自1990年12月25日交付蘇聯(lián)海軍以來,其服役歷史簡直是一部災難片,被一些媒體戲稱為“世界上最悲催的航空母艦”。這艘航母命運坎坷,并非偶然,而是其先天不足與后天失修疊加效應。
首先,坎坷源于其“先天不足”。艦艇本身設計相對過時,動力裝置長期以來都不可靠,是“阿喀琉斯之踵”,甚至經(jīng)常需要其他軍艦幫助。更令人擔憂的是,艦體水線之下存在嚴重腐蝕問題,甚至有沉沒可能。此外,其搭載蘇-33艦載戰(zhàn)斗機在服役時就已經(jīng)過時,缺乏精確攻擊能力,直到最近才通過SVP-24升級得到彌補。
而其“后天失修”的悲劇,更是讓人唏噓。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該艦首次參與敘利亞作戰(zhàn)行動,其艦載戰(zhàn)斗機對敘利亞境內(nèi)進行打擊。然而,它在遠航途中一路濃煙滾滾,成為國際上著名笑點,被戲稱為“煙囪航母”。敘利亞歸來后,它被送去大修和現(xiàn)代化改造,原計劃于2022年重新投入使用。但厄運接踵而至,維修期間事故頻發(fā),工期遙遙無期。
修復一艘航母修復,需要分幾步?
航母這種“吞金巨獸”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和維修,所必需條件極其嚴苛,它不僅考驗一個國家的造船工業(yè)硬實力,更考驗其軟實力。對照這些條件,我們就能明白俄羅斯為何“回天乏術”。
首先,是基礎設施。航母大修離不開巨型船塢。以美國為例,紐波特紐斯船廠專門用于航母維修的干船塢不可謂不大,長350米、寬43米的,甚至還有能裝配超級航母的更大船塢。
而這正是俄羅斯的“痛點”——它曾擁有世界上最大浮動船塢PD-50,但在2018年的事故中沉沒,直接導致“庫茲涅佐夫”號維修陷入絕境。此后,航母被轉(zhuǎn)移到35號修船廠,但該廠缺少大型干船塢,無法進行動力系統(tǒng)等大件更換。
盡管俄羅斯后來決定將該廠兩個小型干船塢合二為一并擴建,耗時近3年才建成一座大型干船塢,以滿足航母維修需求,但這畢竟是臨時抱佛腳,而非成熟的專業(yè)設施。
其次,是技術與部件。航母現(xiàn)代化改造是一個極其復雜系統(tǒng)工程,涉及更換老舊部件、升級作戰(zhàn)系統(tǒng)、內(nèi)部配電系統(tǒng)、動力系統(tǒng)(包括鍋爐、泵、主渦輪機等)、飛行和通信系統(tǒng),甚至安裝新的防空系統(tǒng)。
例如,美國航母RCOH(RefuelingandComplexOverhaul)就包括將舊的模擬電氣設備替換為新的數(shù)字電子設備。然而,俄羅斯在這方面卻被“卡脖子”。它在關鍵技術和部件上嚴重依賴外部供應商,尤其是在西方制裁背景下,這成了其致命弱點。
制裁令其無法與西方供應商業(yè)務往來,導致精密工具、航空和海洋發(fā)動機、發(fā)電系統(tǒng)、計算機控制機械等關鍵部件嚴重短缺。俄羅斯法院案例甚至揭露,許多制造商因制裁無法獲得微芯片、連接器、聲納系統(tǒng)等關鍵部件,即便試圖通過第三方國家或“國產(chǎn)替代”,也發(fā)現(xiàn)“國產(chǎn)”部件中仍然含有外國芯片,根本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自主。
再者,是資金投入。航母維修是名副其實“吞金巨獸”。美國核動力航母RCOH成本高達數(shù)十億美元。“庫茲涅佐夫”號僅2019年一次火災就造成5億盧布(約合647.5萬美元)損失。
俄烏沖突爆發(fā)后,俄羅斯的國防開支重心明顯向陸戰(zhàn)傾斜,需要大量資金補充陸上作戰(zhàn)力量裝備,并支持國防工業(yè)體系升級改造以適應“智能化戰(zhàn)爭”。在有限資源下,航母這種“燒錢大戶”優(yōu)先級自然會被擠壓。
專業(yè)人才也是核心要素。航母維修需要一支龐大且高度專業(yè)的熟練工人、工程師和技術團隊。即使是美國海軍,也面臨熟練勞動力短缺、招聘和培訓過程緩慢問題。而俄羅斯軍工企業(yè)長期面臨人才老齡化、人才外流嚴峻問題,從事軍工科研生產(chǎn)的人員大部分在55歲以上。這直接影響維修效率和質(zhì)量。
最后,是時間成本。航母大修周期漫長且充滿變數(shù)。美國航母的RCOH通常需要46個月,接近3年。“庫茲涅佐夫”號維修從2017年開始,原計劃2022年完成,但一再推遲,至今已超過7年仍未完成。這漫長“龜速”維修,本身就是其工業(yè)能力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體現(xiàn)。
俄羅斯海軍未來何去何從?
“庫茲涅佐夫”號謝幕,無疑將對俄羅斯海軍戰(zhàn)略和國際地位產(chǎn)生深遠影響。航母一直被視為彰顯大國地位、重振海軍雄風的標志。它曾是俄羅斯向世界展示其有能力像美國一樣向遙遠海岸派遣航母的象征。
在蘇聯(lián)鼎盛時期,其海軍曾遍布世界各大洋,掌握31個外國海軍基地使用權(quán),是世界上唯一能與美海軍叫板的海軍。如今,“庫茲涅佐夫”號退役,無疑將進一步削弱俄羅斯作為全球海軍強國形象,尤其是在與美中等航母大國對比中,顯得更加落寞。
面對航母困境,一些俄羅斯專家開始鼓吹“航母無用論”,認為航母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面對無人機和反艦系統(tǒng)已變得十分脆弱,美國人與胡塞武裝的對抗就是明顯例子。在此背景下,俄羅斯海軍未來發(fā)展重點,將明顯轉(zhuǎn)向追求非對稱優(yōu)勢,即高超音速武器和無人系統(tǒng)。
“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多舛,從誕生到謝幕,都充滿了悲情色彩。它反映了俄羅斯在維持其軍事大國地位上的掙扎,以及其工業(yè)和經(jīng)濟體系的深層困境。這艘航母的退役,是俄羅斯海軍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一個痛苦抉擇。它既是過去輝煌的終結(jié),也可能是未來戰(zhàn)略調(diào)整的開始,但這條新路充滿挑戰(zhàn),且其成功與否,將深刻影響全球軍事格局。
最后,不妨再回顧下那個小故事。
1993年,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向大家報告說:“‘瓦良格’號不可能再完工了……”
大家問道:“為了將艦完工,工廠究竟需要什么?”
馬卡洛夫回答道:“蘇聯(lián)、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yè)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yè)部、600個相關專業(yè)、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
馬卡洛夫繼續(xù)說:“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不復存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