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伏帥 史崧正,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碧泉書院)通訊員:戴靜文
7月2日,湘潭大學“湘蓮筑夢·竹教相綏”實踐團師生深入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東山侗族鄉腹地,開啟了旨在深挖侗鄉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探索“非遺蓄力、產業助力、民族合力”的振興新路,并匯聚青年智慧,共同擘畫鄉村振興新畫卷。
實踐團抵達東山侗族鄉后,便直奔當地承載厚重歷史的飛山廟。這里,流傳著一個侗家兒女耳熟能詳的動人傳說——四八姑娘節的起源。“說起姑娘節,繞不開楊黎娘!”當地人話語中滿是自豪。他們深情講述:這位巾幗英雄曾隨兄楊文廣南征北戰,在兄長蒙冤入獄之際,她智勇雙全解危局,最終香消玉殞。為銘記其忠勇、仁善與智慧,侗鄉人將農歷四月初八定為“姑娘節”。楊黎娘的精神,早已與侗鄉血脈深深交融,如星輝般耀眼,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大業中,為古老村落注入蓬勃新生的力量,照亮山村蝶變之路。
(圖一:東山民族民俗博物館)
告別飛山廟的古韻,實踐團穿過熙攘市集,循著鄉音指引,探訪了東山民族民俗博物館。館內,一件件精巧的竹編制品靜默陳列,不悲不喜,在見證時間的流逝中孕育出無言的智慧。“竹,是我們侗家人生活的筋骨!”東山侗族鄉龍書記如數家珍。他指著展品娓娓道來:從盛裝谷物的撮箕、承載嬰孩的搖籃,到遠行必備的背簍、儲存珍貴的油籮,竹子以千變萬化的姿態,深深嵌入侗族生活的肌理。侗族人愛著竹編的樸實,愛著它的寧靜恬淡,愛著它經歷風雨洗禮后的不屈堅韌。竹,是侗家人生活的筋骨。竹之品格,更是侗鄉人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精神寫照。
在深入探訪侗族人民的血脈靈魂后,實踐團還了解了當地生態產業的發展現狀。先前,綏寧竹編曾盛極一時,北部地區已形成數字化產業鏈雛形。然而,龍書記的眉宇間掠過一絲憂思:由于青年外出務工、竹編利潤微薄等多方面因素,這門浸潤著先民智慧的非遺技藝,雖仍在發展,卻面臨著傳承青黃不接的嚴峻挑戰。
(圖二:竹編展品)
龍書記的講述并未止步于竹編。他熱情介紹了侗鄉豐富多彩的文化圖景:豐收時節喜慶的“紅提節”、深秋里祈愿的“十月節”、民俗味濃郁的“抬故事會”、神秘古樸的“儺戲”……空氣中仿佛飄蕩著油茶的咸香、黑米飯的植物清甜、糍粑的軟糯。龍書記特別提及龍氏家族清明盛大的祠堂祭祖,那是對根脈的深情回望。“我們唱的是民族合力大戲,譜的是鄉村振興之歌!”龍書記的話語鏗鏘有力,生動描繪了侗鄉文化共生共榮、合力推動發展的蓬勃景象。
(圖三:竹編油籮)
此行,實踐團不僅是用腳步丈量侗鄉土地,更是用心觸摸了這片土地跳動的文化脈搏與深沉的歷史回響。成員們深感傳承傳統文化、守護鄉村振興的重大責任與使命。未來,“湘蓮筑夢·竹教相綏”實踐團將立足高校智識,深入剖析以竹編非遺為根基、產業協同為引擎、多民族合力為支撐的轉型路徑,聚焦發展痛點,提升深山中的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讓古老文脈走出深山,不斷為侗鄉竹藝的煥新與鄉村的振興賦能。在青翠的竹海深處,繼續奏響屬于新時代青年的奮進弦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